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法治专题活动
相关新闻
绵阳市委书记:以法治助推绵阳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来源:四川在线 发布时间:2014-04-11 浏览数:965 次

  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省部署

 

  以法治助推绵阳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中共绵阳市委书记 罗强

 

  中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省委强调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并及时制定出台《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目的在强烈推动全省各项工作走上法治化轨道。《纲要》全面贯彻中央精神,既纲举目张,又重点突出,成为依法治省的重要遵循。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改革步入深水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多。妥善处理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公平分配日趋多元的群体利益,必须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用法治思维认识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绵阳是“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和国防军工重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复杂情况和严峻形势。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教育干部用法治标尺规范各项行政行为,引导群众在法治框架内表达诉求、维护权益,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开展。《纲要》出台后,绵阳市委专门召开常委会议学习,成立市委书记任组长的依法治市领导小组,落实保障、创新举措、营造氛围,努力在实践探索中取得新成效。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坚持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全市各级行政机关要带头执法守法、依法行政,科学合法决策、依法依规办事,当好示范表率。一是加强对法律的学习运用。继续实行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会前讲纪学法制度,并向全市各级党委(党组)会、政府常务会(局长办公会)等拓展延伸,教育党员干部强化法治思维,提高运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发挥法律顾问在作出重大决策和出台重要政策之前的咨政作用,防范法律风险。健全完善政府依法决策制度,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全面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及时发布取消调整的项目。二是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改革和创新执法方式,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切实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不执法、乱执法问题,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三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把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贯穿反腐倡廉建设始终,编制详尽的权力清单,规范权力运行流程,形成不易腐的制度机制;做好新任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考试、廉政谈话,加大典型腐败案件通报曝光力度,形成不愿腐的制度机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建设,深化司法、财政、行政审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不能腐的制度机制;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形成不敢腐的制度机制。

 

  第二,推进公正司法,守住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把司法公正作为生命线,坚持违法必究、公正司法,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一是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带头支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执行权,完善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依法处置机制,全面细化规范司法各个环节、标准和程序,规范自由裁量权。健全和规范司法机关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制度,建立司法机关和人员违纪追究专项举报查处等制度,加大纪检部门对司法工作的纪律监督力度。二是大力推行“阳光司法”。完善司法听证、干部群众旁听庭审、新闻发布、公众开放日、信息公开、案件进度查询等制度,探索电视直播案件审理,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三是大力解决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结合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改变工作作风、回应社会关切、解决司法难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第三,深化依法治理,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良序。用法治思维化解纠纷,妥善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建立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普法教育“四位一体”的基层综合法律服务体系,开展法律进村(社区)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剖析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以案释法,教育引导群众依法依规合理表达诉求,让普通群众“不怕事也不惹事”。二是开展依法治理活动。对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涉法涉诉、国有企业改制、企业军转干部等重点领域的矛盾纠纷,挂牌督办集中化解。推进地方、行业、基层依法治理,深化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继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依法治理示范校”、“诚信守法示范企业”等基层法治创建活动,提升全市法治化管理水平。三是推进依法治理制度建设。全面推行网络理政,健全网上受理信访的平台和制度,及时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加强法治绵阳工作队伍、执法队伍、法律服务三支队伍建设。

上一篇:绵阳召开推进依法治市工作动员大会 下一篇:成都法治建设考核进入常态化

市州分站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网站留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40236 蜀ICP备12000086号-1 www.scswl.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