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把握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此业务实现多方共赢,银行在金融脱媒环境下,不但留住大客户,更拉动负债业务增长;供应链上中小供应商解决融资难问题;大型核心企业则提升了供应链管理水平,竞争力得以增强。
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中,银行有什么、企业“被动”接受什么,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无法共享和整合,流程无法有效衔接,越来越难以适应供应链电子商务化的管理需求。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推行供应链金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毕竟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实践时间较短,现阶段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去创新和解决。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关系松散。中介机构资质参差不齐。商业银行风控体系不够完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技术支持相对薄弱。然而,国内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滞后,供应链金融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国际仍有明显差距。
2011年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余额规模为5.75万亿元,2012年达到6.9万亿元,增速约为20%,这部分融资需求带来存款派生和丰富的中间业务收入,是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业务转型的契机。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很大,主要原因是,在中国产能供应过剩和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银行正在从对产业生产领域的支持向消费领域转移。
这也意味着,供应链融资中对于核心企业下游经销商和终端用户的融资大有可为。“资金不足”始终被列为中小企业第一位的问题。9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只得到部分满足。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截至2012年末,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及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银行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58万亿元,同比增长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