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物流新闻 >  国内物流新闻
实现物流业的跨越发展
来源:济宁日报 发布时间:2014-09-02 浏览数: 标签: 物流业跨越发展

  为推动济宁市加速转型、深化转型,促进物流业发展提速、结构提升、比重提高,尽快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和科学发展高地相适应的物流业发展格局,近期我们组织专门力量就济宁市物流业跨越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济宁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物流业发展,编制了《济宁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打造国内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的目标定位,相继制定落实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物流业发展速度加快、效益提升、支撑作用初步显现。具体表现为物流业增加值平稳增长,社会物流总额较快增长,产业物流加快融合发展,物流载体建设晋档提速。

 

  应该看到,济宁市物流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四点:一是管理不规范。物流综合管理缺乏明确界定,牵头在市经信委,政策项目资金在市发改委,规划在市交通局,部门责权不对等难以形成合力。二是横比差距大。社会物流总额不如人家,2013年临沂、烟台分别高出我市2.5倍和2.2倍;物流业增加值不如人家,2013年我市比临沂、烟台分别少182亿元和4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不如人家,2013年比烟台、临沂分别少1350亿元和243亿元。三是物流企业小。济宁市物流企业虽然有1000多家,但真正有规模、能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还不多,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企业偏少。四是新业态比重低。济宁市物流服务商收益有85%来自基础性服务,而以增值及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新型业态服务收益仅占15%。

 

  发展物流业比较优势

 

  放眼鲁西经济隆起带、淮海经济区,济宁市发展物流业具有“四大比较优势”。

 

  区位优势。济宁市位于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地处“长三角”与环渤海两大经济区的交汇地带,是连接华东与华北、沿海与中原的重要枢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和南水北调的必经通道,鲁南、晋南、豫北的物流中转站,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策应作用,区域物流集散优势明显。

 

  交通优势。济宁市是鲁西地区唯一一个集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和航空为一体的立体化交通枢纽城市。境内京杭大运河直通江沪浙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内河运力650万载重吨,在京杭运河沿线12个城市中居第一位,且水运成本仅为公路的1/7、铁路的1/3。境内京沪铁路、新兖日铁路、铁路煤运中南通道三条铁路线交汇,济宁机场已开通12条航线,京台、济菏、日兰、济徐四条高速公路和104、105、220、327四条国道纵横境内,发展铁水铁公联运、实现空港港航融合优势独特。

 

  资源优势。济宁市年产原煤9000万吨,每年大约有5000万吨原煤需要外运。济宁市还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基地和特色农副产品基地,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淡水渔业第一位。种植业建成150万亩大蒜圆葱、65万亩设施瓜菜、3000万平方米食用菌生产基地,金乡县是国际著名的大蒜集散和流通中心。畜牧业形成了西部牛羊产业区、东部优质生猪产业区、中部家禽产业区和沿湖蛋鸭产业带“三区一带”发展格局。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的大进大出为物流企业的成长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产业优势。2013年济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02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75户,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达到9家,兖矿集团、华勤集团、太阳纸业、如意科技集团销售收入超过300亿。新引进美国惠普等3家世界500强企业,26个央企合作项目开工建设,新上亿元以上项目376个,玉柴发动机、小松大型矿用车等一批产业项目竣工投产。产业的迅速发展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

 

  推进物流业跨越发展的对策措施

 

  推动物流业跨越发展,必须强化措施,对症下药,重点突破。

 

  壮大物流主体。以布局合理、功能集成、产业集聚、经营集约、用地节约为特征,加快建设具有区域优势、具备综合服务能力的基地型物流园区。依托制造业基础、交易场所、外向型经济和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建设专业化物流中心。选择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质量高、发展前景好的物流企业为龙头,通过市场驱动、政策引导实施重点扶持,促使其加快联合、兼并或重组区域内小、散、弱物流企业,建立组织松散、利益紧密、资源共享的企业联盟,最大限度发挥运输车辆效益。“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和培育20户市级重点物流企业。

 

  制定扶持政策。设立物流业专项资金,支持物流企业购置先进物流设备、引进物流信息化技术,重点支持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集中打造具有物流信息资源展示、供应链管理服务、物流业务协同、政府服务融合等重要功能的开放性、通用性、标准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落实税收优惠、行政性收费减免政策,加强信贷支持力度,保障物流用地供应,培植壮大物流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1至2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

 

  打造物流品牌。在农产品物流、工商物流中培养3至5个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物流企业和1至2个国家级物流园区示范区。完善物流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标准,着力打造“运河物流”、“宁货快运”品牌。全力建设开放式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货运物流网、车辆信息网、商贸流通网互联互通,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

 

  发展电子商务。建设具有高度聚集力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打造一批全省领先的电子商务平台,培育一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国内、省内有较强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品牌。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电子商务网店,支持大型零售企业发展“线上营销、线下成交”、“线下体验、线上交易”等经营模式。

 

  落实保障措施。成立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全市物流业发展重大政策、重要事项。坚持把物流业考核纳入全市综合考核,适当增加考核权重。建立物流业发展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推动物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多形式的合作。大力引进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高层次物流专业人才。赋予市经信委编制规划、拟制政策、筛选项目、统一协调的职责,杜绝政出多门、多头管理。

分享到:
上一篇: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节点” 下一篇:我国物流业将维持温和增长态势

市州分站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网站留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40236 蜀ICP备12000086号-1 www.scswl.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