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北京市党代会提出了全力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主要任务。作为城市发展的蓝图,城市规划如何实施体现世界城市的目标,如何在世界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统筹作用,如何将城市规划的蓝图转变为市民实实在在的舒适和方便?记者就此专访了市规划委主任黄艳。
总体规划
中心城区国际化郊区城市化
新京报: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任务,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下一步重点是什么?
黄艳:未来5年,北京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建设的模式要转型,转型过程中,首先就是要高水平实施好城市总体规划。未来5年,必须着重处理好两个“化”的问题,就是中心城区的国际化问题和郊区的城市化问题。
中心城区的国际化是通过更精细化的管理,更加宜居,更有核心竞争力;郊区则通过更好的方式推动城市化进程。这就要发挥城乡规划的统筹作用,研究和突破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布局调整
新机场为重点统筹首都经济圈
新京报:新机场计划已报国家发改委审批,规划部门有什么计划?
黄艳:下一步,要以新机场规划建设为重点,统筹首都经济圈的规划建设。新机场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国家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对北京和周边区域的发展有着重要带动作用。
北京不可能独立建设首善之区,如何统筹区域发展?新机场为统筹区域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契机,也是北京南部地区发展最重要的契机。下一步我们要配合做好新机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协调调整北京南部地区城市空间布局,为今后南部地区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新京报:为什么重点要放在集体建设用地上?
黄艳:北京的建设用地一共2700万公顷,其中城镇建设用地1650万公顷,剩下的1050万公顷这一大块就是集体建设用地。过去我们对集体建设用地没有建立很好的规划管理体制,城市发展只是靠单一的征地模式,资源未充分整合利用。那么就需要通过创新把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特别是集体产业用地资源更好地利用起来。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调控人口规模和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
以往对这一块儿没有很好地重视,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得比较粗放。很多集体建设用地发展的都是仓库、出租房等低端业态,脏乱差,也容易引起火灾等安全问题。
规划细化
将评估区县教育医疗规划实施
新京报:目前规划越来越受到普通市民重视,一些具体规划公示,也有很多居民提出意见,对此您怎么看?
黄艳:如何加强规划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建设世界城市不只是要着眼大处,更要关心市民关心的问题,让城市更加宜居。
规划的精细化管理,首先要了解老百姓怎么看,在我们这个2000多万人的大城市里,市民其实最关心的还是家门口的事。我们原来的城市规划更注重大尺度、大手笔,但今后要更多地关注和解决老百姓家门口的事,怎么让百姓生活更舒适、方便,比如周边的教育、医疗是否方便,养老等设施是否齐全,停车、出行是否方便等等。
目前我们正在建立以城市设计导则为核心的精细化规划管理机制,完善以社区规划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的规划公众参与模式,也正在深化养老设施的规划、编制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等专项规划。
下半年,我们还将对区县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常态性的评估,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教育、医疗、养老、公园绿地等规划的实施情况,找出真正是老百姓关心和需要服务的项目,对规划进行优化和完善,帮助各级政府对资源配套进行及时纠正。
规划落实
规划统筹解决城市条块分割问题
新京报:有一些观点认为,城市规划的蓝图往往都是很美好的,但城市实际的建设和发展,却并不像蓝图规划的那样?
黄艳:我们正在转变规划工作方式,由静态的规划转变到更加关注规划的动态实施,把静态蓝图式的规划变成公共政策式的规划。
比如前一段时间去了北部地区的软件园,有2万多人就业。单纯从园区规划和园区发展的角度上来说是成功的。但这些在软件园工作的人需要什么?需要住房和公共服务的配套。而在软件园边上的住房,却没有与园区就业很好地对接起来。
这可能造成园区的职工在这里工作,却只能住在市里。居住在附近的人,却要到市里工作,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潮汐式”交通问题等。
功能区的发展,一定要考虑不同人群在就业和生活上的实际需求,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通过条或块把它简单地分割开来。怎么发挥规划的统筹作用,使之更好地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使城市发展更加科学,使资源能够更有效地利用,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适,这是转变规划工作方式的一个最重要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