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物流新闻 >  国际物流新闻
航运业陷入漩涡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2012-11-30 浏览数: 标签: 航运业,陷入,漩涡

在饱受运能过剩和运费下降困扰之际,集装箱航运业最不需要的就是又一艘超级巨轮下水,而这艘庞然大物使其他海上运输工具全部相形失色。

但这就是本月早些时候发生的事情:法国家族控股的达飞海运集团(CMA CGM)旗下的马可波罗号(Marco Polo)离开中国宁波港,开始了往返于亚欧之间的首次航行。亚欧航线是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贸易路线。

这艘船大约相当于4个足球场的长度,是有史以来建造的运能最大的集装箱货轮,一次能够装运1.6万个20尺标准箱(TEU)。TEU是业界衡量集装箱容量的单位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当马士基航运(Maersk Line)母公司AP穆勒-马士基集团(AP Moller-Maersk)的首席执行官安仕年(Nils Andersen)抱怨市场状态糟糕,并坚称他要在其他地方寻找增长机会时,或许就不足为奇了。他说:“船运业肯定赢利不足,没钱投资向前发展。我们需要收取更高的运费,赚取更高的利润。”

在一个以反常行为和波动无常著称的行业,竞争对手肯定不忘挖苦这番话。分析人士表示,航运业着迷于用规模压低成本,执着于维护市场份额,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净利上,这刺激着人们要求更大、更省油的船只的欲望。

即使马可波罗号也无法长期保持“世界最大货船”的称号,因为马士基新的“3E”级货船将在未来12个月内投入使用,这种巨无霸能装载1.8万TEU。

自十多年前中国开始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以来,集装箱货物运输量激增,运能一直难以满足需求。但当2008年经济衰退爆发以后,集装箱运费跌下悬崖,同时在繁荣时期订购的新船只持续交付,业内很多公司举步维艰。

近期市场没有企稳的迹象

Braemar Seascope的研究主管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表示:“消费者需求依然萎靡不振。”他估计,未来三年,航运业运能供给将超出需求三分之一。

就像航运业的另外两个分支——干散货轮和油轮一样,集装箱市场已经经历了几年困难时期,亚欧市场即期运费2011年12月触底,降至每TEU 450美元,远低于航运公司的运营成本。今年3月,业界展示出不同寻常的纪律性,推动运费涨了两倍。

这让大型航运公司信心十足地预测,下半年的利润将足以弥补上半年的损失。但最近几个月,运费又开始下滑。

这迫使航运业回归短期运能管理的老路——通过降低航速、将租赁船只退租或者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暂时停航来实现。

穆迪(Moody's)航运分析师马尔科•韦图利(Marco Vetulli)表示,有些航运公司采取更加激烈的措施,并且“正在与船厂谈判,推迟交付新船”。

分析人士担心的是,业界维持运费的纪律开始松动。不过现行运费仍是2011年末的两倍。

韦图利表示:“这个市场从来不以纪律见长。如果运费继续下滑,一些较弱的航运公司将受到严峻挑战,它们或许会惊慌失措,乱了阵脚,导致运费进一步下降。”

分享到:
上一篇:马来西亚Maybulk第三季度获利550万美元 下一篇:以色列航空三季度支出减少 利润飙升79%

市州分站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网站留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40236 蜀ICP备12000086号-1 www.scswl.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