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盛呼吁香港业界争气保持本港港口地位
香港工业总会辖下的运输与物流业协会昨发表研究报告表示,香港物流中小企业面对多项外部挑战和内部困难,必须主动应变,包括突破目前的市场地域和空间、调整营运和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及要深化横向与纵向的多元化业务和营运发展等。该协会主席何志盛表示,新加坡及内地等竞争对手近年急起直追,香港机场急需建第三条跑道,否则很多生意随时被抢走,目前香港业界面临严峻考验。
市场估计今年深圳港口货柜吞吐量将超越香港,夺取全球第三大港口地位。何志盛说,只要看看港深两地港口的情况,就知道这是不出奇的事,他呼吁香港业界要争气。有业界批评,多年来港府未有制定长远发展物流业规划,以致香港港口业先被上海赶上,今年可能连第三大港的地位亦不保,若情况未有改善,香港物流业前景实在令人担忧。
珠三角经济不再支援
是次研究获工业贸易署“中小企业发展支援基金”资助约百万元,工总委託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昨发表题为“主动应变革新,争取尊重共赢”的《研究报告》,及题为“主动应变,寻求革新”的《最佳实践手册》,供香港物流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案。
报告指出,珠三角经济起飞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不再绝对支援香港的物流业如过去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传统的运输和货运代理业务受到沉重影响,收入减少,甚至结业。因而有部分物流中小企业在经营上作出空间调整,把香港办公室改为“大脑”,负责统筹、控制和支援;大部分实物流的操作环节已在内地或其他地方进行。
报告又称,物流产业在步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资讯和通讯科技的研发与应用成为重要的一环,但有关应用却为物流中小企业带来较大的挑战。在对外的经营方面,企业在缺乏上下游合作伙伴的配合下,在推进例如条码、电子航空运单等工具和平台的应用上遇到阻碍。其次,供应链上各环节的系统平台兼容性不一,过程费时而减低使用意欲。另外,企业在科技投资未得到客户的认同与支持,打击企业运用科技的积极性。
不论对外经营或内部管理,市场上缺乏可配合中小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产品;同时企业对于选择、应用及维护有关系统的知识和能力不足,亦担心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中小企业来说,虽然不应用上述科技不一定造成业务量减少或效益的降低,但绝对影响企业升级转型的步伐。
联盟合作增强议价力
展望未来,新兴市场快速冒起,有望成为业界新的稳定业务和利润来源,由于香港与内地、台湾地区与内地、中国与东盟不断深化自贸区合作;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上海等城市和区域市场开放程度亦不断大幅提高,相信大中华地区和东南亚市场将会成为香港物流中小企业于中短期内拓展业务的最佳市场。
报告认为,香港物流中小企业最强竞争力已不在传统物流服务上,应发挥既有的高适应力和灵活性,通过巩固在资金流和讯息流两方面的优势,参与和支援各地市场的实物流业务,争取更大发展空间,中小企业可优化服务范畴、延伸供应链、通过各种不同模式的联盟合作,以增强它们的综合实力及议价能力,尝试开拓其他的服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