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国制造业受到国家金融政策紧缩、油价上涨和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面临着众多考验。中国代工企业普涨工资达到25%时,有分析说,中国今后不再有廉价劳动力,人口红利优势渐弱,这也意味“世界工厂”将转移,那么今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到底是怎样的呢?
要迈向一流经济强国行列,不仅需要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分得一杯羹,更要大力发展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高端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空间巨大的中国来说,从产品和技术层面来看,大多数产业还是集中在低附加值领域,大部分企业缺少技术实力和核心产品,对国外的创新技术依赖过重,盈利水平受到严重限制和挤压。
美国的“再工业化”让部分在华投资的高端企业开始现产业回流,而日本和欧洲的在华投资企业也采取类似行动,技术的转移,这可能对中国制造业造成致命打击,也削弱了中国掌握自主创新技术的主动权。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货膨胀下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飙升,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种种因素,使得中国制造业的核心板块陷入低谷和调整期,在缺乏自主创新技术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不仅难以实现整体升级,还面临着日趋严重的“空心化”,此前温州逾六成企业减停产,本土企业空心化,这对经济转型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阻碍。
如今,中国已有少数科技领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还是处于技术上的引进和模仿阶段,企业的生产工艺或技术知识通过购买、代理等方式获得某项专利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扮演的角色是帮助跨国公司赚取利润的生产工具。
中国迟早要告别以成本为利器的产业竞争优势时代。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达国家的领先企业针对中国的技术打压和品牌锁定,以及握有成本比较优势的新兴经济体企业的持续追赶,将是挤压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常态性存在。因此,只有发展自己的高端技术,才可以让中国制造业复兴,在中高端领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