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主体 >  生产制造物流
制造业复苏或比以往更加艰难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2-11-30 浏览数: 标签: 制造业 复苏 艰难

目前,我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去产能化”要比“去库存化”艰难得多。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0月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再次印证了宏观经济可以避过“硬着陆风险”的可能性,然而,无近忧但未必无远虑,由于国内外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本轮制造业回升之路并非坦途。

从10月数据看,当月实现利润5001亿元,同比增长20.5%,单月同比增速也较9月份的7.8%大幅回升。此外,早前公布的制造业PMI指数、PPI以及工业增加值等诸多工业生产数据,都显示出目前我国企业去库存化进程已经接近尾声,企业利润出现较大改善。

然而“去库存化”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制造业能够真正步入新的上升周期。由于全球经济艰难“再平衡”,中国制造将面临“去产能化”和制造业转型的双重调整,中国制造业复苏恐怕还会比较艰难。从外部大环境看,全球供需失衡的深层次矛盾还未有效解决,全球经济的潜在总产出和潜在需求构成长期负面影响,“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双重矛盾将常态化。

产能过剩和制造业升级是所有制造业大国都迈不过去的一个“坎儿”。更为重要的是,重工业化的产业背景将延长中国制造产能过剩的存续时间。国际上产能利用率是考察产能过剩的重要指标。根据美国经验,当工业产能利用率超过95%以上时,代表设备使用率接近全部;当产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续下降时,表示设备闲置增多,“产能过剩”出现;工业产能利用率在81%及以上时,为正常的“产能过剩”,低于81%时,为较严重的产能过剩。目前,我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不仅钢铁、水泥、汽车、纺织等传统产业,就连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因此“去产能化”要比“去库存化”艰难得多。

另外,全球“供给替代”的新趋势正在逐渐削弱中国传统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以及次新兴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制造的竞争使得中国制造正在面临“前后夹击”。

从中国自身内部条件看,中国制造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增速下滑,需求疲软,成本上升、利润缩水”这样的困境,更要面对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难题。事实表明,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赖以高增长的要素基础和国际大环境正在发生趋势性改变,这对于依赖于“成本驱动”,以及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中国制造”而言,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被淘汰出局的将会越来越多,这可能是中国经济不得不面对的“新常态”。

因此,制造业短期复苏无忧,但中长期结构性调整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在低谷中为下一轮发展夯实基础。

分享到:
上一篇:航空制造:自主研发创新是长久发展之道 下一篇:物流业与制造业亟需联动发展

市州分站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网站留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40236 蜀ICP备12000086号-1 www.scswl.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