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主体 >  生产制造物流
坚持自主发展是华菱的根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3-07-24 浏览数: 标签: 王延安 华菱

  在我国重卡产业发展过程中,除一汽解放、东风商用车、中国重汽等生产历史较长的企业外,改革开放后,又涌现出一批后起之秀。得益于我国重型卡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新兴重卡企业通过自身努力,走出了一条虽艰难却光荣的自主发展之路,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华菱)就是这样的一家企业。在社日前举办的“专家顾问委员会成立大会”活动现场,记者见到了华菱副总经理兼高级工程师王延安。作为这家企业元老级人物,王延安对华菱自主创新之路有一番意味深长的理解。

 

  受益于斯太尔重卡平台

 

  “改革开放后成立的商用车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受益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尤其是最近10年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自我提升。华菱也不例外。”王延安告诉记者。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载货车“缺重少轻”。1983年,国家为解决“缺重少轻”的问题,成立了中国重型汽车工业企业联营公司,全面引进奥地利斯太尔公司91系列重型载货汽车技术。“伴随技术的引进,斯太尔发动机、富勒变速器、斯太尔车桥和传动轴等一系列关键总成纷纷进入我国。这意味着,我国重型载货汽车产品技术进入了快速提升的新阶段。”王延安说,“正是因为国内有了这样丰富的零部件资源,为后来涌现的重型商用车企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平台,并为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在王延安看来,前几年重型载货车市场“热得发烫”,与我国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不仅整车企业得以快速发展,与之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也受益匪浅,国内涌现了一批以发动机、变速器、重型车桥、传动轴等总成为主打产品的自主零部件企业。“由于国内重卡需求十分旺盛,供给相对不足,为华菱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王延安说。

 

  自主发展与对外合作不矛盾

 

  王延安告诉记者,当看到我国乘用车“市场换技术”的初衷落空,给了外方流油的市场,换来的却是国外早已被淘汰的技术,而中方企业却没有获得并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时,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董事长刘汉如便在企业成立之初作出决定:坚持自主发展不动摇。

 

  “或许有人会说,华菱不是一样‘师承日本技术’吗?但我认为,坚持自主发展不排斥与国外公司合作。我们希望和国外企业合资或合作时,通过控股,把知识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总是走引进-消化-再引进-再消化这样的老路。”王延安的话意味深长。

 

  回想起华菱初创时的起步阶段,王延安表示,当初很多重卡企业连驾驶室和大梁都要引进,而华菱在开始规划企业时,驾驶室、大梁都完全是自主开发。2006年后,华菱启动车桥项目,2007年,华菱产品基本上配装了自主开发的重型车桥。看到车桥项目获得成功,经过调研和论证,华菱2008年启动了发动机、变速器自主研发项目。目前,年产5万辆重卡发动机,且能达到国Ⅳ排放标准,具备升级国Ⅴ及更高排放标准的生产线已全部建成。截至今年上半年,华菱自主研发的发动机“汉马动力”已小批量投放市场,预计全年将有2000台的装车规模。“企业强大了,国家才能强大。”王延安表示,华菱从2004年投产,到2007年已达到超过1.2万台的产销规模,今年上半年更是逆市而上,实现了约1.5万辆重卡的产销,高于去年全年的产销量。

 

  看清差距坚定信心

 

  “我国载货车产业近10年的发展,产销规模和技术水平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必须清楚看到,我们和国外知名品牌如奔驰、沃尔沃、曼以及斯堪尼亚等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王延安表示,“差距主要体现在发动机、变速器和车桥噪声控制,以及汽车电子等方面。但我相信,这个差距必定会越来越小。”王延安有自己的理由。“以前,我们和国外公司的合作主要是引进,谈不上消化。这些年随着国内装备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虽说和国外技术水平还有差距,但基本上做到了对引进的大部分技术进行消化。再经过几年时间,我们和国外制造商的差距会更小。”

分享到:
上一篇:“服务型制造”让陕汽集团走进全球市场 下一篇:江淮汽车:盈利能力提升 利润增速跑赢销量增速

市州分站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网站留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40236 蜀ICP备12000086号-1 www.scswl.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