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生产性服务业,通俗来说,就是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上下游行业,如设计研发、市场营销、商贸物流等,与其对应的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生活性服务业。这次把生产性服务业提到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不仅是宏观上我国整体经济迈进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需要,更是微观上企业个体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
近年来,国内很多生产制造企业也呈现出“服务化”趋势,从企业个体来看,这种策略丰富了业务门类、增加了收入来源,也似乎强化了抗风险能力,但它毕竟与专业分工、集约运营的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趋势相悖。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做出的全面部署。
所谓生产性服务业,通俗来说,就是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上下游行业,如设计研发、市场营销、商贸物流等,与其对应的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生活性服务业。
这次把生产性服务业提到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不仅是宏观上我国整体经济迈进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需要,更是微观上企业个体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
对整体而言,未来要补足“短板”,从低端加工向“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和营销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对个体而言,未必要大而全,却一定要做细做专,把非核心业务分离出去,集中优势资源发掘高端价值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凭借低廉的人力和资源优势,在世界经济发展分工中,拿到了越来越多的加工制造订单,逐步成为全球加工贸易大国。如今,无论是从资源环保层面,还是从经济话语权层面,都迫切要求我们转变低端加工的发展模式,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从而赢取更高的附加值。
特别是当前经济正面临的一系列 “瓶颈”—部分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劳动力、土地等成本大幅上升,产品附加值低、资源能源消耗高,知识型人才难就业、生产企业难招工等等。要打开这些 “瓶颈”,就必须转变原来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为农业、工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我国产业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
从外部环境来看更是如此。如今,发达国家依靠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领先优势,主导着全球生产网络和产品价值链和话语权,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由此可见,我国经济未来发展将借助生产性服务,向更“全”的产业链迈进。不过,这个更“全”的产业链发展战略,却并不是要让大大小小的企业一哄而上,让每个个体都延长上下游链条。恰恰相反,此次出台的意见指出,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近年来,国内很多生产制造企业也呈现出“服务化”趋势,但并不是将生产流程外包给专业的服务提供商,而是将业务流程延伸到上下游。从企业个体来看,这种策略丰富了业务门类、增加了收入来源,也似乎强化了抗风险能力,但它毕竟与专业分工、集约运营的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趋势相悖。
在市场自由竞争下,企业必须将自身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其最擅长的领域,而通过市场购买相关生产性服务的方式,替代企业内部生产。不用心做强主业而草率扩大业务领域,这是粗放式经营的另一种表现。即便做到了上下游通吃,也难逃规模不经济的陷阱。
更为关键的是,在互联网经济模式迅速崛起的当下,大规模型企业原有的庞大组织架构正在被颠覆和分解,日益平台化的生产制造企业将借力互联网,把非核心业务逐步细分外包出去,从而给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周边服务企业带来机遇,其中主要就是各类生产性服务企业。
当然,具体到企业把哪些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出去,最终还是市场说了算。如果忽略了市场规律,一味地为了政绩而拔苗助长,就可能会出现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教训。行政的作用应该为生产性服务业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上周,山东省出台的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意见,可以说将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来重大利好,因为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分工,生产性服务业主体就是民营企业,他们的未来发展将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