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物流现代化 >  信息化
智慧物联网 健康云应用
来源:RFID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2-12-28 浏览数: 标签: 物联网 应用 云计算

医疗卫生健康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是源于全球的医疗卫生费用持续上升。第二方面是来自于慢性病,全世界75%到85%的卫生开支主要用于慢性病的治疗,2011年中国的死亡人口中85%都是死于慢性病。第三方面来源于我国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但医疗资源仅占世界的2%,而且这些医疗资源分布又极为不平衡,80%分布在城镇,其中的80%又集中在大医院。第四方面来源于老龄化,2011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85亿,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进入深度的老龄化阶段。面对以上的挑战,国家政府在积极行动,转变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力争把提高人民健康素养作为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提倡预防为主。在今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中,也明确提出了把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作为一个总体的目标,提高国民的健康生活质量,一个主要目标是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物联网如何推动健康事业的发展?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表明,1/3的疾病是可以通过预防保健避免的,1/3的疾病可以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来提高治疗的效果。美国CDC的研究报告表明,改变我们的个体行为,也就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约47%的早期死亡,改变行为、降低危险因素,也可以使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49%.其中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以后,医疗费用的水平可以降到原来的10%.由此可见,健康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健康管理呢?是不是我们平时多量量血压,多吃一些健康食品就是一个完整的健康管理过程呢?其实不是。健康管理包含了很多个过程,包括健康信息的采集、评估、干预、改善,以及健康跟踪,它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来达到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目标。

 

我们都知道,慢性病的防控有两大难点:一是数据如何连续的进行采集;二是如何持续的跟踪和改善。新技术的出现将大大改善这种情况,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应用,可以实现无边界、数字化等的相关管理。

 

东软在健康物联网方面的实践。东软一直比较关注健康管理方面的应用,在去年成立了熙康健康管理公司,希望构建一个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防御的生态系统,希望通过创新来推动人类的健康。我们健康物联网总体的蓝图是什么呢?通过健康物联网的终端,包括血压、血糖设备的采集,采集人们健康生命的指标,这些指标通过互联网传到远端的物联网的平台,这样就可以为每个人建立连续的健康记录。同时,通过后端的知识库和健康智慧专家为每个人制定一个健康干预和评估的计划,以及干预的计划,同时依托各地优质的医疗资源,为我们的个人、家庭、社区、企事业、村镇等等,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从而提升大家的健康水平。

 

我们的健康物联网服务前端包括很多的设备,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各种各样的终端都可以接入进来,目前我们主要应用的有血压、血糖、体重仪等等。我们还有面向运动者的腕表,面向老人的腕表,我们可以构建一些健康小屋,还有健康门户网,通过这些终端可以采集大家的健康信息。在后台,首先我们有健康管理的知识库,还有健康云平台,通过健康数据分析系统为人们提供健康干预和评估的措施。同时,我们还跟医疗机构合作远程会诊平台。通过熙康健康云可以使得政府、医院、企业及家庭多方受益。

 

从2010年开始,东软针对健康计划开展了全国的健康城市计划。目前这个健康城市计划已经在全国十几个城市落地实施,包括海南、唐山、无锡、沈阳、都江堰等等,目前已经覆盖基层的医疗机构6488个,覆盖人群647万人。目前健康海南已经在海南全省19个市县进行推广,并且获得了2011年的中国城市信息化服务创新奖。在海南的健康城市中,我们充分利用了物联网感知的设备。同时,我们还构建了四级远程会诊系统,这个远程系统会连接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卫生院,通过这样一个系统会大大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今年3月30日,李克强副总理在视察海南的时候也看到了相关的情况,对这个项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且亲自通过我们的远程会诊平台和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了现场对话。

 

同时,我们健康物联网还应用到健康居住的项目中,通过跟地产商进行联合,为居住社区的业主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我们为企业的员工也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在网上可以随时查体检记录。健康物联网还应用到健康养老领域。现在独居老人非常多,当他们自己在家的时候如何保证他们的安全,我们的物联网技术通过这些设备的连接,随时监测他们的健康指标,当出现危险的时候,这些信息会传输到远端的医疗机构,当他进入到无意识状态的时候,系统也会报警。

分享到:
上一篇:扬子多功能门演绎物联网时代 下一篇:大唐电信助哈尔滨进入水利物联网时代

市州分站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网站留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40236 蜀ICP备12000086号-1 www.scswl.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