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合肥市庐江县汤池镇,一条条干净整洁的农村公路蜿蜒在乡村沃野之间,成为汤池镇美丽乡村的一道道风景,这是近年来合肥市农村公路管养成果的具体体现。
完善机制抓创新
2008年以来,合肥市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市、县两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同时采取“以县为主,省市补助”的方式筹措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全市基本实现了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三落实”,形成了“政府主体、交通主力、部门参与、分级负责、群管群养”的良好局面,农村公路好路率从2006年的60%左右逐年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
与此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合肥市不断完善创新农村公路养护机制。日常养护工作中县道养护由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负责,主要由道班、工区或养护公司等实施养护作业;乡村道养护由县级管理机构负责业务和技术指导、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村委会或专业队伍承包,或者通过招标选择养护公司养护;养护工程主要采取政府采购方式,通过公开招标选择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
示范引领提水平
为切实推进农村公路健康、可持续发展,合肥市以“示范乡镇”和“示范路”创建活动,带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全面提高管养水平。
2009年以来,全市按照“六个有”标准(即:有办公场所、有专兼职人员、有经费来源、有管理制度、有养护机具、有考核机制),广泛开展“示范乡镇”创建活动;2010年以来,每年在各县(市)区选择1至2条县道、3至4条乡村道路,开展以“五个无”(路容整洁无杂物、路面平整无坑槽、路肩整齐无塌陷、边沟畅通无淤塞、标志齐全无缺失)为标准的养护管理“示范路”创建活动。截至2012年底,全市82个乡镇中“示范乡镇”创建达标43个,“示范路”创建达标126条1013公里。
强化科技抓监管
2010年,合肥市农村公路管理服务平台系统建成。依托先进的3G移动通信网络、全球定位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包括计划编报、养护工程、日常养护、路政巡查、资金管理、工作考核、村村通班车和系统管理8大功能板块的操作平台,实现了全市农村公路网络的电子远程遥控信息化监管。据悉,该系统现已完成了三县四区9676公里农村公路的数据采集录入工作,正在向巢湖、庐江覆盖。
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得全市农村公路管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目前,合肥市农村公路16128公里,农村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41公里;通乡镇公路全部达到三级或三级以上的沥青(水泥)路,行政村水泥(沥青)路通达率100%;全市基本形成了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城市道路相衔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农村公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