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一家七口人开车溺亡在涵洞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而扬州市首条“感知公路”新淮江公路下穿宁启铁路隧道旁,则有一个自动吸水的“智能泵站”,确保隧道地面干燥。今年9月,扬州市首条“感知公路”新淮江公路通车,其背后有多少奥妙?记者昨跟随市公路部门前往现场一探究竟。
智能泵房:一到警戒线排干隧道水
新淮江公路由南向北与宁通公路、宁启铁路和启扬高速相交,其中采用修建隧道的方法下穿宁启铁路。“下穿宁启铁路就形成了一个地势较低的隧道,遇到突发天气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市公路处副总工程师余海涛介绍,尤其是强暴雨、强降雨的极端天气,会造成隧道积水,对公路上的车辆造成很大危害,“我们有一个无人值守的泵房,来保障安全。”
无人值守的泵房有什么奥秘?余海涛介绍,这个泵房对隧道水位实时监控,隧道内水位达到一定的警戒高度,泵房内的泵机就会自动开启吸水模式。“这是全省首家自动监测水位的泵房,它的工作状态和运行数据会第一时间同步传输到公路应急指挥中心。”
路面传感器:交通流量、路面环境实时检测
记者随车沿着新淮江公路一路向北,看到路面上一块一米见方的线圈,项目工程人员朱敏介绍,这下面铺设了由硅芯管构成的路面传感器。
“不要小瞧这个传感器,后台处理的信息都靠它在前方收集。”朱敏介绍,以堵车为例,车辆停滞不前,传感器接受到的讯息就是路面上一直存在汽车,相当于占有率达到了百分之百。“那就是堵车了,后台工作人员就会前往现场勘察具体情况。”朱敏介绍,这样路况信息就能在第一时间上传,并及时播报给车主。
清洁能源:所有智能系统电源来自太阳能
余海涛介绍,包括摄像头在内,整条感知公路所有智能系统的电源都来自于太阳能。记者在公路现场看到,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两块连接各种设备电缆的太阳能板。据介绍,一台摄像机配备四块板两组电池就足够运转,即使到了阴天,也有三至五天的后备电力。“新淮江公路全程采用清洁能源,我们正在申报全国首个绿色循环低碳公路主题性示范项目。”余海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