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出海通道,在重庆和成都相继诞生保税区后,三地资源能否整合,让企业通关更为便利?昨日,重庆、上海、四川三省市政府官员及数十家相关企业负责人集聚重庆,举行了沪渝川大通关合作联席会,三方达成一致意见,共建大通关体系。
三地共建大通关体系
所谓大通关,就是进出口货物到港或离港时,所需的装卸作业、代理服务、口岸查验的全过程。
四川、重庆、上海分别处于长江黄金水道的源头和出海口,共建大通关体系,对支撑成渝经济区成为中西部经济高地和经济中心,显得尤为重要。在昨日的联席会上,国家口岸管理办副主任王敏提供了一组数据:重庆每年的进出口货物中,约有80%通过水运从上海口岸进出;四川每年也有一半的外贸货物通过铁路和水运,从上海口岸进出。
“事实上,川渝两地目前开放型经济都在高速发展,同样推动了上海港口吞吐量的增长。”王敏说,这为沪渝川通关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显然,建立一个无障碍的通关模式是三方都需要的。
电子口岸有望联网互通
市政府口岸办表示,根据三方签订的相关合作协议,一方面要寻求水陆空多式联运、电子口岸的合作,另外还要在打造西部地区出海大通道、拓展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等方面做文章。
此前,只有上海拥有保税区,具备“境内关外”的优势,川渝两地的进出口货物,必须到上海港办理手续。如今,重庆和上海一样,拥有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两大平台,成都的高新综合保税区则于今年5月获国务院批准。
“相当于三地都把边境直接‘挪’到自己家门口,实现了通关零距离。”重庆市国际货代协会会长刘军说,同时问题也出现了:一是如何让各地快速报关办手续;二是三地进出口货物办了手续后,途经其他关卡时是否又得重复办。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口岸办主任艾扬说,目前尚有“各自为政”的现象,一些企业反映,企业到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等办手续,平台都不一样,无法实现一站式服务。
四川省政府口岸办主任李熊也提到同样的问题,他说,三省市要建立大通关体系,一是加强各自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二是三省市的电子口岸加强合作,在每地都能掌握货物流动状态的船期、集装箱流转信息等。
对此,三地海关均表示将积极推进落实,不仅实现信息的互联共享,还将对如何进一步减少监管流程、建立快速通关模式等进行商讨。
相关新闻
“渝新欧”运输标准 不应只对IT产品“开小灶”
“渝新欧”国际铁路的运行,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又一条黄金走廊。重庆市国际货代协会会长刘军昨日表示,要借助“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使重庆成为新的货物集散和物流中心,在物流运输中不能只为IT产品“开小灶”,应拓展到其他的出口产品。
刘军说,根据重庆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德国等国进行的协定,目前的运输标准和优惠政策只针对IT产品,其他产品还享受不到。譬如,长寿化工园区的化工产品,在欧洲已经有了客户,想选择“渝新欧”国际铁路出口,但按现在的规定还操作不了,一是担心化学品的燃点低,二是各国和地区的认证标准没有接轨。
刘军说,除了IT产品,重庆出口欧洲的产品大多仍然选择走水路,从上海出口。刘军认为,在未来的“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联席会议中,重庆可提出把其他产品纳入,享受IT产品一样的标准和待遇。他说,如果待遇同等化了,“渝新欧”专列的货源量可望翻一番。
前晚,重庆至印度班加罗尔和加尔各答的货运航线开通,使重庆国际(地区)货运航线增加到8条,货运航班每周增加到了23班,与2007年相比翻了11倍。重庆机场物流管理部总经理卫晓洪昨日在沪渝川大通关合作联席会透露,明年2月,重庆还将开通上海浦东-印度金奈-重庆-上海浦东国际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