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出在厦门海沧建设“东方大港”的设想,可是,直到10年前,这里还仅有2个5万吨的码头。
今天,海沧已建成10万吨级泊位、5万吨级泊位各11个,集装箱吞吐能力占厦门组合港“半壁江山”。有勇有谋的建设者们,通过“浅水深用”、“吹填造陆”等科学创新,终将沧海变桑田。
今年7月25日,总投资167.27亿元的东南国际航运中心18个主要建设项目全线开工,无数建设者们披肝沥胆,“东方大港”华丽大幕开启。
1977年,蔡白帆来到厦门。身为厦门海沧保税港区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他见证了海沧从小渔村变身为现代化大港的曲折历程。“海沧港的10年,是用科学发展观书写创新奇迹的10年。”蔡白帆说。
疏浚航道 浅水深用
2005年5月,厦门市决定在海沧投资建设6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这样大规模的投入,在厦门乃至福建的建港史上尚无先例,在国内也属罕见。
“当时的首要难题是,原始岸线资源已不能支撑10万吨级码头建设,能否"浅水深用",发掘岸线资源?”时任项目技术负责人的蔡白帆说,“我们邀请了众多专家进行多轮论证,请他们做周密的调研和科学实验。”
海沧港区地处九龙江入海口,浅滩能否建设深水码头?专家们进行了物理、数学模型试验,经过一年的观察测量,综合考虑历史气象条件及水流、泥沙、风力、潮水、机械等多方面因素。最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老教授徐啸下了结论:"浅水深用"方案可行!”
科学实验的成功和专家的结论使蔡白帆心里有了底。他带领团队奋力苦战,拿出了海沧港区开发建设实施方案和投资估算报告,从专业技术角度对海沧港的建设提出了可行的实施方案,为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事实证明,“浅水深用”建设方案充分开发了厦门的岸线资源,大大提高了海洋资源利用率。码头建成后,水深由原来的负3米达到负17米,可以停泊10万吨级以上的集装箱船。建成之后,6个10万吨级码头经受了各种气象条件的考验,回淤量极小。
保税港区 如虎添翼
“海沧港开发从起步开始,走的就是开放和创新之路。”蔡白帆说,“边建设边招商便是一个创新之举。1997年,厦门第一次成功以"光板码头"股权转让方式引进港资,使码头岸线和已建成的工程项目通过评估转让增值,同时也解决了后期港口配套项目资金缺乏的问题,打破了国有企业独家垄断经营的局面,为此后世界各大航运公司合资入驻海沧港提供了范例。”
作为一位港口技术专家,蔡白帆参与了所有海沧港招商项目的竞争性谈判工作,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决策提供意见及依据。
2007年11月26日,厦门市与法国达飞海运集团、香港新创建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达飞、新创建和厦门海沧投资总公司共同投资经营海沧港区18号—19号两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
几乎同时,海沧又引进了中远集团,合资经营海沧港区的14号—17号4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加上此前引进的香港和黄港口集团、马士基集团,国内外知名航运商齐集海沧,航运巨头参与海沧港区运营,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为港区发展增添了活力。
“200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海沧保税港区,更使海沧港如虎添翼。”蔡白帆说。
2010年12月,海沧保税港区一期正式封关运行。2011年11月15日,海沧保税港区二期通过厦门海关组织的封关预验收。
2011年11月28日,海沧港区14号—19号6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正式投产。这6个码头的设计吞吐能力为390万标箱,约为2010年整个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582万标箱的67%。
在集港区、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为一体,规划面积为9.5平方公里的海沧保税港区里,大量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和商流汇聚,催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