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坐落于大连保税区的奇瑞大连工厂首台新东方之子轿车正式下线,经过3年多的紧张建设,大连终于有了第一台自主生产的整车,这不仅圆了大连人的整车梦,更对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积极贡献。奇瑞汽车大连工厂之所以选择大连保税区,就是因为看中了这里境内关外的特殊政策以及优越的港口条件,对于民族自主品牌实施“走出去”战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实,不仅是奇瑞,三年来相继落户保税区的黄海与东风日产,也都是看上了这点,正是在港口、政策、区位、产业基础等多重优势的叠加之下,使大连保税区在全国15个保税区中,率先走出了一条“实体产业立区、实体产业兴区”的发展之路。
大窑湾保税港区作为目前国内最开放、功能最齐全的国家级开放先导区,在港口建设,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完善口岸服务体系,提升口岸功能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确立了在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设以及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最初单纯的政策功能区到区港联动,再到如今的全国行政管辖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开放程度最高的保税区,大窑湾保税港区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大连保税区做大做深这种优势.
2003年,伴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加大沿海开发开放的大潮席卷大地,大连作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如何将政策功能优势与港口优势相结合,使大连成为辐射东北内陆的重要枢纽,成为当时的大连集中思考的问题。在大连市委、市政府,以及辽宁省委、省政府的争取之下,大连成为区港联动的试点之一,这种有益的尝试将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优惠政策与大连港口的便利条件相结合,推动大连保税区成为东北亚地区的航运及物流的热点地区。
2006年,叠加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优势的大窑湾保税港区获批,一年后正式封关运作。在拥有国内各项优惠政策功能的同时,在开放与探索的相互作用下,大连保税区逐步成为大连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在大连乃至东北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显著。
大窑湾保税港区五年来的发展,经历过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的多次洗礼,大连保税区借助大窑湾保税港区强大的口岸优势,充分发挥口岸、物流、加工三大功能,大力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分拨配送、国际转口贸易等业务,不断优化海关监管模式、完善口岸服务环境,创造了从筑巢引凤到有凤来栖,再到傲视群雄的奇迹,多年来大连保税区多项指标在国内15个保税区中位居前列,大窑湾保税港区的运作规模和运作水平也始终走在全国15个保税港区的前面。
作为目前我国对外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政策功能优势于一体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大窑湾保税港区通过不断加大开发建设力度,优化环境吸引投资,使大连保税区在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的征程上,更有底气。
据介绍,5年来,大窑湾保税港区不断推进项目落地和开发进度,园区已转让、出租和作价入股土地141万平方米,仅剩余10万平方米未出让。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0多亿元,已建成各类仓储设施面积80多万平方米,仓库面积近50万平方米。区内基本形成了以公共仓储为主,冷藏、服装、汽车零配件、海铁联运等专业仓储并重发展的建设格局。
5年来,大窑湾保税港区依托自身的功能政策优势,着力加大国际供应链高端招商力度,吸引跨国公司入区开展高端物流业务。如佳能、东芝、英特尔、伊藤忠、日本邮船等诸多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入驻,在保税港区建立国际物流枢纽集散中心,开展国际分拨配送、国际采购等高端业务。区内现有注册企业103家,其中外资企业23家,注册资本总和超过1亿美元;内资企业80家,注册资本总和约20亿元。现有企业中,物流企业73家,占全区企业总数的71%,有34家企业在海关备案登记,开展保税仓储和加工业务。
5年来,大窑湾保税港区累计实现集装箱吞吐量905万标箱,口岸进出口总值930亿美元,保税业务货值288亿美元。其中,2012年上半年累计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02万标箱;完成口岸进出口总值115亿美元;保税监管货值32亿美元,是2011年上半年的2.5倍。
港口区位优势加上政策功能优势,推动了物流产业的发展。仅以冷链物流为例,作为全国众多保税港区中唯一拥有冷藏物流功能的保税港区,同时也是唯一拥有区域保税功能的冷藏物流中心,大窑湾保税港区经过5年的发展已成为东北地区的保税肉类、水产品以及水果的集散地,并不断向全程化、专业化和精准化发展。大窑湾口岸所有的进口冷藏集装箱都要经过该中心分拨配送至国内外,5年来已累计操作冷藏集装箱近50万标箱,保税冷藏货量60万吨,货值高达1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