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港始建1899年,历经了沙俄、日本、苏联统治,其间港口主要被用于列强对中国资源的掠夺。自1951年回到祖国怀抱到改革开放之前,大连港处于自然增长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大连港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建设投资超过170亿元,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大、最先进的30万吨油品码头、30万吨矿石码头及集装箱、汽车码头等;“十一五”末,港口吞吐量突破了2亿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之后,大连港吞吐量连续10年高速增长,到2011年底,吞吐量达到2.67亿吨,位列全球第八位;集装箱达640万标箱,位列全球十九位;生产性泊位8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59个,成为我国东北的重要港口和国际性大港。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和港口的建设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被纳入国家战略,大连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龙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辽宁省、大连市进一步明确了大连港集团在航运中心建设中的核心和旗舰地位。大连市全域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城市智慧化和农业现代化城市发展战略,明确了以港兴市、港城共荣。
港口兴则城市兴。大连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及其它港口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人才集聚,对城市和腹地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分析统计表明,大连港集团每完成1亿元产值,即可直接创造地区生产总值0.51亿元,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创造生产总值22亿元,就业岗位10148.5个,税收3.6亿元。“十一五”期间,为大连市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创造生产总值 3916.44亿元,就业岗位180多万个,创造了1800多亿元的海关税收来源。依托港口优势,大连保税区、大窑湾保税港区等先后设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大连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82亿元,年均增长19.9%;大连保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8亿元。在港口发展的强力拉动下,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个外商在大连开发区投资兴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达70家;大连保税区已落户汽车零配件企业70多家,随着整车项目的建成和大连汽车物流城的推进,一个产业链日益完善的汽车产业集群正在形成。近年来,以大连港为核心的港口联盟有了实质性的推进,与腹地地方政府、航运企业合作建设的便捷的物流体系有力促进了东北经济的互动、融合和发展。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全球航运体系从几年前的大发展到今天的运力出现巨额过剩,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任何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带来一次产业革命,创造新的机遇。而船舶大型化就是我们最大的机遇,大连港良好的自然条件完全适应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完全有能力兑现“世界上有多大的船,大连港就有多大的码头”的承诺;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大发展也是我们的重大机遇。大连港将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转型发展,建设幸福型、创新型、生态型、高效型和智慧型的“五型港口”,建设多功能、全方位、现代化的国际强港。
实施“十大工程”,推进发展方式转变。通过构建全程物流服务体系,实施物流整合工程;构建商品交易平台,实施创造市场工程;加强战略合作,实施多方联盟工程;拓展物流金融业务,实施金融支撑工程;建设三个核心港区,实施港区共建工程;全面招商引资,实施临港产业工程;加强科技创新,实施智能港口工程;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实施港口畅通工程;构建全港安全体系,实施港口安全保安工程;全面推进企业改革,实施大港品牌工程。全力提升大连港的“十大能力”:较强的港口吞吐能力、集疏运能力、贸易能力、全程物流服务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临港产业能力、金融服务能力、口岸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抵御安全和市场风险能力。由能力的提升促进五个方面的转变:即港口发展由装卸型向物流型、贸易型、工业型转变,由依托政府型向创造市场型转变,由追求数量规模型向追求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单纯竞争型向合作共赢型转变,由自我发展型向港城一体化转变。
优化港口布局,调整港口产业结构。“十二五”时期,大连港将形成“一岛两湾”为核心的港口布局,初步奠定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一岛”,就是要建设长兴岛临港工业型港区;“两湾”,就是大窑湾港、太平湾港。大窑湾港建设,实施保税港区整合提升,建设超大型深水专业码头,建设以国际商务中心为核心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太平湾港,核心区采用港城一体化发展模式,建设以绿色和生态智能型为主要特点的临港经济区。“一岛两湾”的港口布局和产业结构将改变港口传统装卸运输结构:通过长兴岛石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与太平湾港区产业的有效互动;大窑湾以国际集装箱、矿石、油品、汽车、粮食运输为主,专业化运作,系统化集成;太平湾利用优良的岸线资源,建设第四代绿色智能创新型港口和功能齐全、生态宜居、智能低碳的现代化港口城市,打造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航空物流港、临港战略型新兴产业集聚区和区域性商品贸易及物流中心。同时,在大连港老港区建设航运总部经济区,建成航运金融服务中心。连港将形成一个覆盖高新产业、包含全程物流、辐射东北亚经济区的产业及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形成一个产业互动、港城一体的临港产业体系,构建起大港口、大物流、大口岸的发展格局。
以人为本促改革,创新管理保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在业务板块重组、干部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授权、全员绩效考核等方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通过管理机制、发展模式等各方面的改革,拓展新市场,释放新能量,打造新品牌。强化观念和管理创新,确定“双五”港口发展战略,强化财务精细化管理和成本控制,通过体制驱动、机制驱动、模式驱动、文化驱动,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强化产品创新,积极改善口岸环境,提升口岸效率,同时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发贸易、金融服务、信息交换、空箱配置、港口社区、物联网、全程物流服务、智能作业等高附加值的增值产品,提升发展能力。强化科技创新,通过港口科技创新实现绿色生态、节能节约和新技术应用开发。强化人才创新,建立员工成才机制和梯队培养机制,培养精通港航管理、资本运作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育精通港口前沿科技水准、精于创造新技术新产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壮大精通国际规则善于开拓市场的营销人才队伍。
今年1—9月,大连港集团货物吞吐量增幅15.2%,集装箱量增幅25.8%;大连口岸集装箱增幅居全国沿海十大港口首位,总吞吐量增幅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三位,位次双双提升;预计全年将突破货物吞吐量3亿吨、集装箱800万标箱大关。同时,大窑湾北岸港区和太平湾临港新城一体化开发建设已拉开帷幕,长兴岛油品码头、库区抓紧建设,老港区航运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搭建了以东北亚现货商品交易所为主的重要商贸平台,创建了航运人才、基金、担保、保险等综合服务体系,批准成立了大连港财务公司。到“十二五”末,大连港将实现吞吐量5亿吨、集装箱1300万标箱;到2020年,将建成多功能、全方位、现代化的国际强港和以“一岛两湾”为核心的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