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合肥东二环路的东港码头停满大型货车,岸线上停泊着十多艘货船,水面上不时传来汽笛声。7月15日,记者一来到这里,就感受到这个省会重要的航运集散地特有的喧闹景象。
码头上,一台台皮带运输机正在高速运转,将大货车运载的小麦送进货船船舱。“每年六七月份,夏粮运输是我们最繁忙的业务。”运营这座码头的合肥通达航运公司副经理吴希林告诉记者,“每年从这里运出的夏粮在6万吨左右、秋粮4万吨左右,占合肥外运粮食的2/3。”从事粮食收购贩运生意十多年的张先广刚刚运来一车从肥东和长丰两地收购来的小麦,在码头上等着与船东接洽。据了解,这些船东手头都握有“订单”,他们主要将粮食运往浙江、福建等地,由那里的粮食加工企业“接单”。
往来于合裕线航道上的一艘艘货船,就这样打通了产销之间的“直接通路”。“皖中兴669”号货船船主马士前告诉记者,在夏季丰水期时,他一个月能跑一趟来回。听说合裕线航道上正在建设的裕溪闸、巢湖闸两座复线船闸,今年底就能竣工投入使用,以后通行就更加方便快捷了。
作为合肥市唯一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138公里长的合裕线航道是目前省内除长江干线之外通行条件最好的内河航道,也是国家高等级航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合肥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条航路对于合肥经济圈的战略价值越来越凸显,省及合肥市有关方面也不断加大投入提高其通行能力。吴希林对此有着直接感受:以前,运送800吨货物都要靠一个小型船队才能完成;现在航道已经可以常年通行1000吨级以上的船舶。他们公司码头的吞吐能力已经达到123万吨,比5年前增长了10倍,并且成为宝钢、马钢等大运量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和指定承运商。
采访中,部分船东告诉记者,今年受不利经济形势影响,生意确实比前两年差些,货运订单明显少了。尽管如此,合肥及周边地区对于内河航运的刚性需求以及合肥港综合码头效益的全面发挥,仍推动着港口吞吐量的强劲上扬。合肥地方海事局副局长尹鑫告诉记者,上半年,合肥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450万吨,接近去年3200万吨近八成水平;集装箱运量增长更快,已经超过3万标箱,是去年同期的3倍。
“合裕线航道每天都有两三百艘船只往来。”尹鑫说,航道沿线工业企业不断增多,聚集了中盐、马钢、熔安动力等一批产品专业化、大型化的制造企业,合裕线航道已经成为合肥家电、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企业越来越重要的原料“补给线”和产品“运输线”。
曹士政肩上的担子也因此更重了。他是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工程和合裕线航道改造工程项目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曹士政告诉记者,二期工程建成后,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将由目前的7万标箱增加到50万箱左右;合裕线航道改造完成后,将使航道等级标准提升至二级,可以常年通行2000吨级以上的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