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严重的航运企业求“钱”若渴,而为航运企业提供股权、债权等投融资服务的中国航运产业基金却很少发挥应有作用。
在国际经济大环境萎靡的背景下,航运业难以摆脱亏损的境地,航运产业基金被指责为“救市不力”,形同虚设。部分业内人士在谈到航运产业基金时用叹息声总结了它的现状。
救市气息浓厚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的航运产业基金大部分都有官方背景,由政府主导,其市场化必然会受到约束,“目前国内成立的几只航运产业基金,不管是合伙制还是公司制,其国有资本所占比重都较高,股东多数为国有企业,具有强烈的官方气息。”
航运产业基金是什么?它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产业基金中只专注于投资船舶资产、航运及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领域股权的船舶产业投资及股权投资的专业基金。基金主要投资于市场需求量大、回报率高以及国家经济战略发展急需的船舶,如大型油轮、散货船,以及液化天然气船、液化石油气船、滚装船、半潜船等科技含量高的特种船舶。
基金还将在船舶制造的上下游产业和相关领域进行股权投资,包括但不限于船舶主机制造、船舶通导设备制造、船舶曲轴设备制造等船用设备制造领域以及海洋石油工程设备制造领域。
最早挂牌成立的天津船舶产业投资基金,开始是仿照德国KG基金的运作模式,采用有限合伙制。但从近期的情况看,基本是官方运作,限定了参与“基金池”的对象,对投资资金、企业规模等,都有较高的准入门槛。
官方背景下,市场运作也渗透着浓厚的政府气息。作为上海航运产业基金的股东之一——中海集团曾发表声明称,将计划花费7.5亿美元,购买8艘1万TEU型船;同时,中海集团还签署一份可选择4艘船的合约,船舶总值达3.7亿美元,目前可见,这笔购买集装箱船的资金是由上海航运产业基金投资。在航运业低迷的现状下,上海航运产业基金却“逆市”造船,针对这一现象,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这就是官方背景的公益性。该基金在运作模式上,既要按照常规的公司型基金运作,也要作为政府出台政策的支持者和推广者,在需要时参与支持冷门、低利润或新兴行业。
“产业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一般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或准股权投资,并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在所投资的企业发育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值。这也就意味着基金的核心是为投资者创造价值,航运产业基金更是如此。国外航运产业基金一般是用最便宜的资本,在成本最低的船厂造船,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以达到基金利益最大化,为投资者创造最大的价值,而并不具公益色彩。”一投资界人士指出,“专业化、市场化的基金管理团队对一只产业基金至关重要,政府不应该对其干预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