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反映航运业状况的重要经济指标BDI(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一直在700余点的波段萎靡震荡。
BDI反映了主要航线的运费行情,是航运业的风向标。中国船东协会副会长张守国认为,BDI至少要达到2500点,航运业才有望盈利。
从2012年初,BDI的走势像瀑布一样倾泻直下,从2011年底的2000点,最低跌到600余点。
Wind数据显示,从1月21日至 2月5日,BDI已连跌11个交易日。业界普遍认为,航运业2013年前景将会持续低迷。
国内航运企业八成亏损
除去反映行业大势的BDI,接连亏损的企业亦是航运业逼近严冬的表征。
行业龙头中国远洋和中海发展先后发出盈警,前者更注定连续两年稳居A股“亏损王”之位。
Wind数据显示,截至日前,14家航运上市公司(以申万行业分类)中已经有11家披露了2012年年报业绩预告,其中8家航运公司业绩不佳。
其中招商轮船、中远航运均为“预减”,预计净利润下滑50%;中海发展“首亏”,预计净利润下滑100%,宁波海运、中海海盛也预告“首亏”;海峡股份预告“略减”;中国远洋、长航凤凰预告“续亏”。
据业内人士分析,2011年,大约有70%的国内航运企业处于亏损状态,2012年这个数字超过了80% 。
灾难性过剩
中国航运企业为何集体萎靡不振?国际著名投资人吉姆·罗杰斯那句“一切经济现象都是供求关系”,恰好解释了这个问题。
“整个航运业进入冰川期,究其原因,就是运力过剩。”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真虹告诉记者,“欧债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国际贸易降至冰点,这只是影响因素之一。运力过剩是行业低迷的主要原因。”
四五年前是航运业最兴盛的时光,当时船只紧缺,航运业完全是卖方市场。
“2007年,当一艘日成本在1.6万美元的船舶能租到20万美元,利润超过1000%的时候,大家都疯狂了。做衣服的、做电器的、甚至卖菜的小商贩都把资金投入航运业。”一位从事航运业12年,现在香港一家航运公司任职的操作经理告诉记者。
有数据显示,在2006 —2008年间,根据货物增量,船只每个月的正常产量应该是800万吨载重,但实际上,当时的月产量却达到了1300万吨载重。
以超大型油轮(VLCC)为例,中国远洋在2007年只有3艘,现在已有20余艘。
“在航运市场上,你的实力越强,在运价上就越有讨价还价的资本。买船说白了,就是为了提高竞争力。”一位长期关注航运市场的投资者告诉记者。
航运业的大跃进导致卖方市场迅速转变为买方市场。据媒体报道,在2013年1月间,VLCC的过剩运力已超过200万桶,总运力比实际货运需求高出24%,为去年9月以来最大。
自2012年以来,“每年航运运力的增长速度都在15%以上,而需求的增加却不超过5%。”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总经济师贾大山表示。
于是,亏损不可避免。“船舶日租金从20万美元跌到现在的六七千美元。航运公司仅够维持船上运营开支,连折旧、银行利息甚至是公司的行政开支都不够。”上述操作经理告诉记者。
运力还在增加
展望2013年,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航运业前景仍不乐观,因为全年将有大量新船交付,而货量的增加有限。
欧洲海运咨询机构Alphaliner发表报告指出,继2012年全球集装箱船舶数量增长7.2%之后,2013年的预计运力增势会更加凶猛,将达到9.8%。而2013年的全球集装箱船需求预计仅增长4%~6%左右,且由于受欧洲经济危机拖累,亚欧航线运力需求量有可能会下挫,令总体形势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