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居皖之中,襟江拥湖,水运资源丰富。记者从合肥市地方海事局获悉,近年来,围绕合肥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江淮航运中心的战略目标,合肥“水文章”风生水起,堪称大手笔的资金投入,使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熔安动力码头、派河河道综合整治一期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外贸集装箱班轮开通,合裕航道、店埠河航道升级改造开工建设。据预测,“十二五”期间,合肥航道建设与港口投资将分别完成20亿元;到“十二五”末,合肥港口吞吐能力将突破4000万吨、25万TEU。
航道和港口的精彩“跳跃”,使合肥的影响力倍增,其辐射半径也由皖中、皖北向周边省份扩散,江淮航运中心在各方的努力下雏形初现。
千载机遇
在合肥市地方海事局局长余正发看来,合肥构建江淮航运中心正值千载难逢的机遇。他表示:“行政区划调整为合肥水运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去年8月,安徽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并对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行政区划进行相应调整,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行政区划调整之后,巢湖成为合肥的内湖,裕溪河、兆西河分别从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近距离联通长江,合肥由此实现了由“濒湖时代”进入“环湖时代”进而到“濒临长江”的跨越。余正发认为,行政区划调整,在“大合肥”的范围内谋划水运,建设环巢湖高等级航道网,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发展舞台更加广阔。同时,长江是国际上著名的、航运最繁忙、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濒临长江就意味着合肥离世界更近、更便捷。
余正发指出,日前,鄂湘赣皖中部四省已经签订《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合作意向书》,全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建设,构建“祖国立交桥”。未来10年,四省约定共同打通高速公路“断头路”,消除长江“肠梗阻”,推进国家级综合运输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大宗战略物资集散中心。目前,城市群内基本形成了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大城市为核心,由放射性高速和环线高速组成的“一小时”高速公路网;沟通四大城市圈的铁路大通道基本形成,可望构筑起“两小时铁路交通圈”;以长江为主通道,汉江、湘江、鄱阳湖、洞庭湖为补充的水运网,以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为核心,合肥等重要港口为支撑的港口枢纽群基本形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据悉,鄂湘赣皖综合交通运输项目计划投资超过万亿,安徽投资约为3200亿元。面对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潮,作为正以“新跨越,进十强”为奋斗目标,全力打造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的合肥来说,自然不甘落后。余正发表示,江淮航运中心最关键项目是江淮运河,目前正面临重要的四省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机遇期。
经济增速越快,对交通运输能力的增长需求也越高,目前合肥的GDP领跑中部省会。据合肥市统计局发布的去年合肥市经济运行情况:去年合肥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多项指标实现突破。去年,合肥市GDP4164.3亿元,占全省的24.2%;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8和 1.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省会城市前列,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合肥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轴两核双翼”中的重要“一核”,已经形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余正发强调:“随着‘工业立市’战略的持续强力推进,第二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包括水运在内的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合肥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对水运的需求越来越高。”
双管齐下
江淮航运中心应该具备怎样的基本条件?余正发理解为:高等级航道贯通长江、淮河,港口装卸作业实现自动化,多种运输方式中转衔接顺畅,支持保障系统信息化,有比较完善的航运要素交易市场等等。
“大合肥”建设已扬帆启航,但目前合肥在港航建设上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港航基础设施结构仍不合理,高等级航道里程偏少,千吨级以上码头泊位所占比例不高、港口服务功能过于单一;船舶运力总量虽然较大,但市场主体小而散的问题突出,运输潜能还有待深入挖掘;支持保障系统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未来水运安全快速发展的要求。这都是合肥谋建江淮航运中心亟待解决的问题。
余正发把建设江淮航运中心的具体发展路径概括为:航道建设南“畅”北“通”环湖“延”;港口建设五线七区形成群。
南“畅”是指要加快推进兆河—西河航道整治工程,打通合肥南下长江第二通道。合裕航道目前是合肥入江的唯一水上通道,由于裕溪口船闸位于巢湖最东边,对合肥南部的庐江来说,水运到长江需绕行100公里,如果实施兆河—西河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凤凰颈船闸,庐江通江距离将会大幅减少。同时,庐江矿产资源丰富,是合肥水运货源最重要的增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