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集装箱航运市场的巨头,中海集运在市场形势尚未完全明朗的情况下订造超大型集装箱船给造船界传达出十分积极的信号。不过,这批“双高”船型订单没有落到国内船企手中,实在是让人“扼腕叹息”。其实,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在“双高”船型建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建造了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双高”船。因此,在当前市场订单稀少的情况下,作为航运企业“自己人”的国内船企应加快“双高”船的研发进度和研发步伐,用实力去争取“双高”船订单。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船舶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LNG)船等的需求占比显著提升。从目前形势来看,虽然“双高”船的市场竞争不如常规船来得激烈,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船企将重心向这一领域转移。韩国船企凭借技术、产品结构等优势,在“双高”船市场上“纵横捭阖”,承接了绝大部分订单。现代重工最近成功获得中海集运5艘18400TEU 集装箱船订单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事实上,仅从超大型集装箱船建造方面看,国内船企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由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第二艘13386TEU集装箱船从开工到建成命名仅用了10个月时间,创下了万箱以上集装箱船建造周期最短的世界纪录。即便是1.8 万TEU集装箱船,我国也已经开展相关研究,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牵头,国内多家船企共同参与的“超大型集装箱船关键技术研究”已经通过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的研制任务书评审。该项目针对13000TEU级、14000TEU级、16000TEU级和18000TEU级4型超大型集装箱船展开相关研究,并将对22000TEU级超大型集装箱船进行前瞻性研究,达到概念设计深度。
鉴于此,在当前船市低迷且处于深度调整期的情况下,国内航运企业在再次订造相关船型时,不妨考虑把有限的订单下给国内船企。当然,国内船企也要练好内功,必须充分把握市场的变化趋势,不断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提高自身研发实力和产品的建造质量,加快对核心技术的掌握,着力研发满足环保节能要求的绿色船舶,确保成功设计、成功接单、成功建造、成功交付,不要让“双高”船订单从身边“悄悄溜走”,而应在高端市场谋求更大的“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