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预计将于2015年推出强制性的极地水域航行准则,从2016年起开始依据这一准则对极地水域航行进行全面规范。
据估计,在今后8年内,北冰洋东北航道运输量将增长30倍。到2030年,亚洲和欧洲之间总贸易量的四分之一将通过北冰洋东北航道运输。国际学界认为,未来50年内,北极航道将完全打开。
随着北冰洋冰的消融,北冰洋东北航道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作为规范人类海洋行为的国际法律文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适用于北冰洋的最基本法律。有学者指出,中国作为造船大国、航运大国和远洋捕捞大国,应该更为积极地参与北极治理法律体系构建,发出中国的声音,争取对中国最有利的结果。
喊出北极开发“中国声音”
如今,世界开始关注尚未开发的区域,其中北极地区备受关注。北冰洋冰盖逐渐消失后,人类在北极地区的活动如航运、捕鱼、自然资源开发等也会逐渐增加。人类历史告诉我们,在互相争夺资源“奶酪”的过程中,规则便会应时而出。
中国目前百分之七八十的能源和资源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从国家能源安全和全球战略角度来看,这是中国的一个软肋。北极航道,在今后极有可能是中国的“新马六甲海峡”。我国如果提前介入,参与对北极治理法律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北极航道的利用。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目前,北极治理法律体系正在构建过程中,正是我们要“谋万世”之时。我国只有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喊出北极开发的“中国声音”,才有可能争取到对自己最为有利的结果。
当前,我国已成为北极委员会正式观察员国,并且已经加入多国参与的北极研究很多年。相信,终有一天我国可以长期地成为参与北极决策制定过程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