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物从外海码头的海船上卸下来,经过长长的输送带“登上”内河港池的船舶,通过疏港航道,经由密布的内河水网直达内陆各地,这样的海河联运无缝衔接蓝图将在嘉兴成为现实。
日前,杭平申线航道浙江段工程已全面开工,计划于2017年全线建成,届时将与嘉兴港海盐、乍浦、独山三大港区直接连接,彻底打通浙北内河航道网与外海的天然阻隔,实现海河联运最理想的方式——“海河直达”。
合理规划惠民生
杭平申线航道作为交通运输部《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及《浙江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的建设项目,是沟通沪杭两地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也是嘉兴海河联运的主通道。
“杭平申线航道浙江段起自杭平申线长山河段与杭申线交叉口,经桐乡、海宁、秀洲、海盐、平湖至浙江上海交界处泖口,改造里程总计116.43公里,总投资约65亿元。”据嘉兴市港航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杭平申线改造里程长,投资大,涉及县(市、区)多,初步设计采取分段报批的方案,项目按行政区域分平湖、海盐、五星桥—长生桥(海宁)、桐乡及沪昆铁路桥5个初步设计段实施。
经过各段前期工作交叉进行、有序推进,目前平湖、海盐和五星桥—长生桥段(海宁)三段已全面开工建设,桐乡段及沪昆铁路桥完成初步设计编制。截至2014年2月底,累计完成投资7.51亿元。为了减轻航道建设地方配套资金压力,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建设资金,杭平申线嘉兴段累计可获补助资金约43亿元,成为迄今为止嘉兴市获得国家补助资金最多的港航项目,将推进嘉兴市早日完成内河水运复兴计划。
“按照省政府计划任务书,杭平申线浙江段计划2017年全线建成。”嘉兴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称,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还将结合“五水共治”,考虑航运的功能同时考虑生态功能、水利功能及产业集聚功能,将把航道两侧的防洪堤、绿化带增宽到13米至15米,并规划设计在合适地段布设绿道,供百姓出游、休憩,杭平申线建成后将成为一条高标准的“生态带”、“防洪带”。
另外,杭平申线航道途经的长山河是环太湖流域主要泄洪通道,共有桥梁91座,其中21座桥梁已属于危桥,给当地居民的出行和水上运输安全带来隐患,沿岸百姓要求加快危桥改造的呼声非常迫切。此次列入杭平申线航道改造的桥梁有48座,通过改造,将使沿线基本消除危桥,惠及民生。
打通“海河联运”主通道
内河水运是浙江省电煤、粮食等大宗重要物资的主要运输通道,也是沿线企业大宗原材料等物资的交通大动脉。过去,进出浙北地区的大宗货物中转主要通过上海港完成,嘉兴航道规划建设也主要是接轨上海港。千吨级海轮到达嘉兴海港后,需要把货物卸入货车,通过陆路运输至内河码头进行转运。航道等级总体偏低,与海港外接不畅等问题,制约了嘉兴水运经济的发展。
“杭平申线航道改造后,海河联运最理想的方式——‘海河直达’就将实现。”嘉兴市港航局负责人称,该航道建成后,在浙北高等级航道网和沿海各港口间可实现内贸运输500至1000吨级船舶“无缝衔接”,而外贸集装箱运输,在杭嘉湖各内河集装箱港装船后,通过内河船舶直接运至洋山港装上外轮,千吨级海轮将不再需要把货物卸入货车,通过陆路运输至内河码头进行转运。这不仅可省去海路与水路中转,还将大大改善环境。
正是因为瞄准了杭平申航道建设的契机,作为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外商投资项目——中远普泰物流园正式入驻海宁经济开发区,海昌作业区、星光作业区等一系列专业、大型的物流园区依地而起,这些项目建成后,外海码头将直接享受到海河联运的便利,嘉兴也将加速从“运河时代”迈入“海洋时代”。
“杭平申线航道是环杭州湾北岸产业带的骨干航道,是嘉兴港实现海河联运的主通道,对实施港航强省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嘉兴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称,该项目将有效带动沿河产业的重新规划和布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助于缓解杭申线、乍嘉苏线等干线航道通航压力,形成嘉兴市内河集装箱运输的第二个通道。另外,杭平申线航道也是杭州市与嘉兴港相连的最便捷通道,其建成后,将辐射至钱塘江中上游,成为浙西地区的出海通道,促进浙西内河水运复兴。
目前,杭平申线航道船舶日均流量近300艘次,年通过货运量近2000万吨。改造工程完工后,该航道的潜在货运量将超过5000万吨。按一艘500吨的货船相当于一条200米长的车队来算,可以节省7.5亿升柴油,减排2.5亿吨二氧化硫。
新技术打造高标准“生态带”
在着力改善通航条件的同时,杭平申线航道改造坚持以人与自然为本、保护生态的理念,以“生态交通五项行动”和“节能减排六个专项行动”为载体,深入实施生态交通建设,同时注重创新,将混凝土劈离块和U型板状技术应用到航道护岸建设中,将杭平申线航道建设成为一条高标准的“生态带”、“防洪带”。
据介绍,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混凝土劈离块具有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优点,其设计寿命可达75年至100年,即使受损需要修复,凿除破损处补以同样的块体,灌实混凝土等之后即可使护岸恢复原样。更为重要的是,混凝土劈离块可以利用电炉渣等工业废料作为制作材料,既可就地取材降低生产成本,又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工业污染,对保护环境和不可再生的石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新型护面砌块材料的表面采用了劈离工艺处理,可使其呈现天然装饰石料特有的效果。
而U型预应力混凝土板桩护岸技术可以在不增加或少增加航道面宽的情况下,通过浚深航道来实现四级航道提升为三级航道的目的,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土地征迁困难等难题。同时U型预应力混凝土板桩是一种目前最先进的结构形式之一,目前分别在平湖段和海盐段试用,对节约土地资源成效明显。据初步测算,与传统矩形混凝土板桩相比较,可节省混凝土材料30%、节省钢材50%以上,而且工程特性大大提高,施工可以规模化预制生产,机械化水上施工,效率可以明显提高,外观整齐美观,耐久性很高,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