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5年左右时间,将全市水产品、果蔬类农产品流通损耗率降低到10%左右;推进信息交换和信息技术标准化,实现港区码头、集卡企业、物流园区之间信息互联互通;大力培育15家本土骨干物流企业,吸引智傲物流、太古冷链等在青岛设立货物集散中心……近日,青岛市发布《青岛市贯彻实施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将重点围绕构建“面向日韩、辐射东南亚、贯通中亚欧、连接海内外”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和丝绸之路国际物流枢纽,至2020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物流总费用占全市GDP比重为13%左右,基本建成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开通4条国内“空中快线”
根据《计划》发展目标,到2020年,青岛市完成“千万平米”物流园区工程1400万平方米建设任务,基本建成董家口港区物流园等5个园区,辛安物流中心等6个物流中心,投产运营万邦物流项目等50个重点项目,同时培育全国知名供应链管理企业3~5家,营业收入50亿级物流企业5~6家,全市国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80家,形成“一纵一横”国家级物流通道、“三纵三横”市级物流通道,开通青岛港至吉大港等15条集装箱直达航线,建设乌鲁木齐等3大核心“内陆港”,开通重庆等4条国内“空中快线”,开发直航美国等6条洲际航线。
《计划》以改善物流发展条件、培育物流新兴业态及提升物流服务水平三个方面重点实施。在改善物流发展条件方面,推进公路运输通道建设,重点建设青连铁路、董家口至陇海铁路,扩容青银高速公路,提级贯通309国道,改扩建204国道,向东重点加密与日韩航线,向西重点发展同西安、成都、重庆、昆明等大型航空枢纽间“空中快线”,开通青岛港至吉大港、关丹港等集装箱直达航线,重点打造日韩、东南亚、中东西亚、欧洲地中海、澳新、非洲、美洲航线组群。
推进装载工具标准化,依托青岛港、海尔、青啤、双星等大型企业和专业托盘服务商,推动物流企业使用标准托盘流转和循环共用,构建标准托盘社会公共运营服务体系;开展物流服务标准化试点前期工作,争创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鼓励中小微物流企业建立联盟合作伙伴关系,整合物流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增强企业在物流市场的竞争力;提高物流管理部门综合治理能力,推动建立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相结合的物流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维护物流市场秩序。
“村邮站”保障农村通邮
在培育物流新兴业态方面,《计划》提出,将加快“互联网+物流”融合,建设新一代国际智慧港,鼓励青岛港加快临港跨境电子商务升级,推动政府、海关、检验检疫、码头、船公司、中介及物流相关企业数据交换共享;加快云计算、大数据在运输、仓储、配送、多式联运等领域应用,实现物流组织模式和流程创新;引导仓库从传统结构向“互联网+仓库+机器手”结构升级,推广深度感知技术、自动分拣技术和机器手应用,实现存货、取货、管货全流程智能化。
构建国际铁路枢纽,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9省10关”“9+1检验检疫”一体化平台,强化与郑州、洛阳、西安、银川、兰州、乌鲁木齐“内陆港”合作,实现青岛至中亚班列(青岛号)常态化运营;依托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平台,同步开展直购进出口业务,探索创新“传统物流+电商+互联网”新型模式,打造中国北方最大、功能最全专业电商物流基地。
推进发展绿色物流,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引导企业运用环保、节能设施设备,优化作业流程,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物流绿色低碳发展;建设公路货运领域节能减排能耗远程在线监测、统计与评价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加强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业务能力建设。
在提升物流服务水平方面,严格管理新建、改建、扩建的港口危险品罐区(储罐)、库(堆)场、危险品码头和输送管线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验收,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加强镇邮政网点建设,将村邮站打造成保障农村通邮、解决农村物流末端的重要补充。推动互联网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通过互联网信息交易平台销售农产品;构建海、陆、空立体应急救援体系,加强与海上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董家口船舶交通管理中心、驻青部队、北海救助飞行大队和民用空中运输部门协作,建立军民结合、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结合的应急物流支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