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备份 >  冷链物流
从源头到餐桌的冷链隐患之冷库环节
来源:慧聪暖通空调制冷网 发布时间:2011-12-27 浏览数: 标签: 冷链 餐桌

在这个过程中,经营者也尝试改善交易环境,将原有的批发市场向物流中心转型,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物流知识,他们的决策受到限制,往往做出错误决策,转型后的场地不符合物流中心的基本要求,无法运作。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物流专业人士参与决策,并且改善冷链物流环境,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各个层面的共同推动。目前我国冷库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国内部分冷库设计不尽规范,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国内很多冷库的安装操作人员未经专业培训无证上岗,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很多冷库属于无证设计、安装,缺乏统一标准,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缺乏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容积500m2以上以氨为制冷剂的土建食品冷库,其地基处理、库址选择、制冷设备安装等严重不符合《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01)的要求,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许多冷库名为气调库却达不到气调的目的,部分低温库刚建成就处于面临停用或只能按高温库降级使用的局面。

 

冷库利用率普通偏低

 

国内的冷库库体高度一般设计是高5m左右,但是在实际操作应用中,尤其是无隔架层的冷库利用率低于50%,假如物品堆码的高度一旦超过3.2m时,外包装为纸箱的食品,因重压变形、吸潮等原因极易出现包装破裂、倒塌等现象,导致食品品质下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冷库的制冷系统维修措施不力,冷库设备设施严重老化

 

制冷机的正常维修周期一般为运转800010000h即应进行大维修;运转1000h进行小维修;运转30004000h进行中维修。定期对制冷系统进行维修、保养,可以及早消除事故隐患。因为国内大多数冷库尤其是90年代以前所建的冷库,冷库设施设备陈旧、管道严重腐蚀、墙体脱落、地基下陷、压力容器不定期检验,普遍开开停停,带病运营现象十分严重。

 

自动化控制程度低迷

 

国外冷库的制冷装置广泛采用了自动控制技术,大多数冷库只有13名操作人员,许多冷库基本实现夜间无人值班。而我国冷库的制冷设备大多采用手动控制,或者仅对某一个制冷部件采用了局部自动控制技术,对整个制冷系统做到完全自动控制的较少,货物进出、装卸等方面的自动化程度普遍较低。

 

冷库节能措施未引起足够重视

 

冷库属于耗能大户。有数据表明:蒸发器内油膜每增加0.1㎜,就会使蒸发温度下降2.5℃,电耗增加11%。冷凝器中若存在油膜、水垢或蒸发器外表结霜等问题均会导致蒸发温度下降,耗电增加。

分享到:
上一篇:冷链物流持续健康运作的发展策略 下一篇:冷链物流市场银川再添“火力”

市州分站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网站留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40236 蜀ICP备12000086号-1 www.scswl.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