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展示出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中国不再仅仅是获得利润的地区市场,而是很多外资企业战略发展和布局的重点区域,深入市场、与中国共成长成为很多公司的战略目标,这其中就包括最近两年提出“与中国共赢”的国际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导者—卡特彼勒。
作为一家拥有88年历史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带给行业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呢。是一台台特征鲜明、高质量的卡特产品,还是它的销售理念和服务体系。在记者看来,最值得称道的贡献应该是它为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投入的技术研发力量和培养的卓越人才,而确保这两方面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是卡特彼勒88年来所积累的肥沃研发土壤和不断实现技术突破的创新基因。
2013年6月,《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记者有幸再次走进卡特彼勒无锡研发中心,并首次获邀参观了卡特彼勒亚太试验场。与之前相比,无锡研发中心三期突出的不同是增加的新设备和员工数量的变化上。据孙博士介绍,新扩建的三期研发中心增加了更多的发动机实验台架,包括3500系列的大型发动机实验台架和多个重载发动机实验台架,以及一些实验室,例如震动噪音测试以及让产品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测试等,目前这些实验室都已实现满负荷运转。
与两年前430多人的研发团队相比,现在的无锡研发中心已经有700名员工,加上青岛、天津和通州的分支机构,总人数是900多名员工,包括各事业部分散在工厂里的工程技术研发人员,卡特彼勒在中国大约有1200名工程技术研发人员。通过过去两、三年的努力,中国研发人员比例已达到卡特彼勒全球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8%-10%这一良性比例。无锡研发中心已经成长为卡特彼勒全球第二大综合性研发中心,也是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综合性研发中心。与北美、欧洲的研发中心一样,无锡研发中心是全球研发体系当中的一员,主导着新兴市场的新产品和技术的研发。虽然欧美研发中心基础强、技术先进,但在一些高端产品的开发中,无锡研发中心依然扮演着重要的支持角色。如同一座桥梁,卡特彼勒中国研发中心在公司的全球发展中,发挥了促进中国与全球技术交流的重要作用,这无疑也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发展带来了新鲜血液。
人才、人才、还是人才
科研人才是研发的灵魂
目前卡特彼勒整个研发中心的本地人才比例已经超过了95%,这是孙晓波博士引以为傲的一项成绩。“从全球企业来讲,任何一个机构都不可能100%实现本地化,但是卡特彼勒研发中心在中国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让本地员工做研发工作。”孙博士说,“在卡特彼勒的业务模式当中,有一条是培养本地技术人才和本地领导人才,在研发这一块更是如此。我们要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开发出全新的产品,来符合中国客户的需要。在全球范围来讲,人才在研发工作中向来都是重中之重。”
据孙博士介绍,卡特彼勒有一整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用以培养未来人才。例如与初、高中学生接触,培养他们对工程技术的爱好。研发中心的工程技术人员就曾作为志愿者到无锡的六所中学,指导中学生的机器人大赛,激发他们对工程领域的兴趣。卡特彼勒中国研发中心目前已与全国12所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如北方的北京大学、上海的上海交通大学以及东北、山东、陕西、湖北、江苏等大学。通过与大学合作项目、设立奖学金、举行讲座以及孙博士担任大学的客座教授等形式,卡特彼勒可以较早发现优秀工程机械人才种子,这种方法在实践验证中非常有效。除此之外,研发中心正在计划一个中美大学合作项目,通过选送品学兼优的学生到中、美两所大学学习,并在完成学业后到卡特彼勒中国研发中心实习一年,实现种子人才最终落户研发中心。
培养人才为我所用很重要,不过行业中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并不少见,所以如何留住人才更为关键。作为构思卡特彼勒在华研发体系部署的核心领导之一,孙博士表示卡特彼勒选址无锡作为研发中心的基地经过全面考量。位于长三角、毗邻上海的无锡,经济发达,但无论从生活压力与幸福指数相比,都远好于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三个研发人员聚集的城市,这对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团队,实现研发中心的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