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汕头地图,鮀城“一湾两岸”的城市布局,宛如伸出的双臂,将相当于5个杭州西湖那么大的海域揽入怀中。千百年来,潮汕人从这里扬帆起航,在寻求发展与机遇的奋斗中,也将潮汕血脉和文化撒播到世界各地。
今天的汕头,城镇建成区面积已达360平方公里,城市化程度在粤东首屈一指,但也日益面临着人地矛盾和资源制约的挑战。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决策部署,为汕头创新优势、加快发展升起了风帆。当前,汕头正以规划建设海湾新区为突破,以“一湾两岸”为核心,大力实施“北优、南拓、东扩、西联”战略,构建紧凑、高效、生态、弹性的多组团生态型都市空间发展格局,全力打造粤东中心城市。
规划建设海湾新区,打造战略发展平台
汕头地理位置独特,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南濒南海,是环珠三角、海峡西岸的重要城市和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国内少有的同时拥有内外海湾的城市,青山绕城,气候宜人。作为中国较早开放的口岸,百载商埠—汕头是海内外几百万潮人的故土。汕头经济特区1981年设立,从最初的1.6平方公里历经多次“扩围”,拓展到今天的汕头市域2064平方公里,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难得机遇。
按照国家确定的经济特区、海西南翼中心城市和省确定的创新型经济特区、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城市、粤东地区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汕头在去年组织编制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并荣获第48届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最高奖—规划卓越奖;启动覆盖特区全域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目前总规划方案即将出台;汕头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已通过国务院审批。
按照规划,汕头将在中心城区“一湾两岸”的基础上,构建占地480平方公里的海湾新区。海湾新区前临南海,背靠宽广的内陆腹地,是广东最具开放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后发地区之一。2012年11月,省政府已批准《汕头海湾新区建设工作方案》,汕头海湾新区的战略定位为: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平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门户、广东现代产业发展高地、粤东金融贸易服务中心、汕头经济特区创新区。
推进科学发展,必须有新的战略平台、新的发展优势。汕头将“侨”和“特”优势紧密结合,在海湾新区3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谋划创办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打造面向国际、服务华侨、拉动汕头市的重大战略平台,致力建成华侨华人文化深度融合先行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引领区和华侨资产管理中心。在推动华侨经济与文化发展、华侨华人资产管理、对台合作、金融创新、用地用海等方面,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纳入国家战略。重点在推动涉侨资本贸易投资便利化、开展资本项目扩大开放试点、放宽华侨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条件、开展金融创新试点、解决华侨资金准入问题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侨商资本活力区,繁荣发展侨乡经济文化,建设世界潮人经济门户和全球华侨精神家园。
升级中心城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以“一湾两岸”为核心,汕头还在着力实施“北优、南拓、东扩、西联”战略,构建紧凑、高效、生态、弹性的多组团生态型都市空间发展格局。“北优”,就是实现北部主城区“腾笼换鸟”,重点推进珠港新城和粤东物流新城建设。“南拓”,就是向南拓展城区空间,重点加快产业转移园建设和濠江新城建设。“东扩”,指推进城区扩容提质,重点推进加快东部新城重大平台建设。“西联”,指主动联接潮州、揭阳,重点推进西部生态智慧新城建设。澄海都市化组团、潮阳都市化组团、潮南都市化组团、南澳高端休闲旅游度假岛等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也在加快推进中。
作为粤东中心城市,汕头积极主动加快汕潮揭城市群建设,建立和完善汕潮揭三市联动机制。坚持统筹协调、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三市交流合作不断加强。汕潮揭城市群建设工作框架基本建立,车辆年票通行费互通互认、公共交通同城化、广播电视互相落地播出、通信同网同费、医保联网结算、医疗检查结果和病历互认六大便民惠民合作项目稳步推进。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内“无缝衔接”,打造“半小时生活圈”和“一小时经济圈”。
今年开工23项重大项目,海湾新区成就“汕头梦”
蓝图已绘就、当下须躬行。汕头人深知,推进城市规划建设,需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全力突破。当前,汕头正全力推进海湾新区启动片区建设,预计今年底前新开工建设重大项目23项,总投资290.31亿元。
作为海湾新区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珠港新城位于“一湾两岸”的北岸,规划面积3.51平方公里。在全力建设广澳深水港区,推动汕头港从以内海湾为主向外海深水港区战略性转变的基础上,汕头正对现有港区实施“退二进三”,高标准打造汕头的总部经济区,形成以粤东区域总部为核心驱动,现代都市滨海休闲为特色,集商务办公、会议会展、文化旅游、高端居住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与国际接轨的综合性城市中心区。目前已认定两批共54家总部企业获得入驻珠港新城总部经济区资格,多家企业总部项目和国瑞会展酒店等物流会展项目将于下月粤东侨博会期间动工建设。
位于汕头海湾大桥脚下的东海岸新城,也是海湾新区的启动区之一。这片新城规划面积约24平方公里,其中围海造地20平方公里,包括新津、新溪、塔岗围3个片区,由汕头市与中交集团合作开发建设。整体定位为区域综合服务中心、城市中央商务区、生态型滨海新城,成为未来“大汕头”新的城市中心区。据了解,东海岸新城项目已累计投入资金约63亿元,25公里长的抛石海堤全面合龙,围填形成陆域面积超19平方公里,完成总吹填95%以上。今年年底前,汕头将组织东海岸新城新津片首期约600亩开发用地的出让。总投资78.97亿元的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将在粤东侨博会期间开工建设。
今年6月中旬,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市城乡规划局、东部经济带建设管理中心和中交建(汕头)公司组织开展了“汕头海湾新区东海岸新城城市设计国际竞赛”,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作为本次竞赛活动顾问单位,邀请了荷兰高柏和保罗·安德鲁事务所设计团队、英国奥雅纳咨询公司(ARUP)、美国NBBJ建筑与规划公司3家国际团队开展东海岸新城城市设计竞赛工作。
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东海岸新城的规划建设工作,邀请国际顶级城市规划设计团队参加汕头海湾新区东海岸新城城市设计国际竞赛,就是借助外脑,借鉴国外城市规划设计先进经验,以国际化的视野、先进的规划理念和专业眼光,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计东海岸新城,塑造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力争将该片区打造成为具有地域特色、时代风貌的粤东中心城市的形象代表。
10月18日下午,评审委员会的委员们逐一对3家团队的设计方案进行点评,评审委员会主席马丁·杜贝林宣布竞赛评审结果,荷兰高柏伙伴规划与建筑事务所保罗·安德鲁事务所设计团队、美国NBBJ建筑事务所获得优胜。
位于“一湾两岸”南岸的南滨片区,规划面积12.4平方公里,由汕头市与中信集团合作共建进行城市综合开发运营,是海湾新区另一处启动区。该片区定位为总部RBD(城市游憩商业区),打造融合山水园林的生态宜居新城。目前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完成,土地开发和市政基础设施正加紧推进,总投资额超50亿元、全长6.8公里双向6车道的苏埃过海隧道已正式启动。
观点: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一座城市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创造宜居宜业环境,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汕头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作为百年商埠,汕头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小公园历史街区是目前保存下来的国内开埠文化的最大载体。汕头今年编制了以小公园为核心的《汕头市历史文化保护区详细城市设计》,并邀请海内外专家进行评审,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延续商埠文脉商脉,启动区示范项目将于粤东侨博会期间开工建设。今年7月,乘着“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东风,汕头市侨批文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将省委书记胡春华考察汕头时所作出的“进一步加大力度保存好、利用好侨批档案,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目前,汕头还在加紧规划建设潮人码头、西堤开埠文化纪念公园等一批文化项目。濠江滨海新城南滨片区中轴线计划建设8万平方米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园,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
为塑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汕头在今年3月实施了“绿满家园”全民行动,投入资金3.2亿元,涉及综合公园、市政道路、街心绿地、绿化广场等172个项目,重点加快建设海湾湿地生态公园和儿童公园,完成101公里生态景观林带示范段种植和100公里生态景观林带改造提升工作。到2018年,汕头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率将达到70%以上,市域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5%以上,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预计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预计超过80%。
为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汕头投入大量资金打造惠民工程。在教育领域,汕头去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超过1/4,推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签约落户汕头,计划明年开始招生,并将配套建设工业创新中心,为粤东乃至广东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和智力支撑。在医疗领域,汕头在现有6家三级医院的基础上,正筹备建设3家大型医院。在交通方面,2011年以来汕头已购置公交车548部,新增营运线路29条,目前汕头市公交车拥有量从广东省第14位提升到第7位。
在社会保障方面,汕头着力提高养老保障服务水平,60周岁及以上老年居民参保率100%。在广东省率先发行加载金融功能社会保障卡,受惠人口覆盖汕头市500万人。2012年度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被省评为优秀,今年以来建成保障性住房3577套,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60%。汕头还抓住成为全国首个签订部厅市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综合观察点协议地级市的契机,全力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已出台20个规范性文件,涉及社会组织规范管理、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基层社会管理、社会养老、社会救助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