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站首提与第二机场联动
三年后重改规划:重点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地下空间大幅缩减
南站地区核心区拟建两栋300米以上超高地标式建筑
鸟瞰夜景效果图
广州南站地区的开发近期连续传来利好消息:继9月份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南站商务区开发建设工作方案》,全新的南站地区核心区控规修编也于近日获规委会审议通过。
新规划在广州市“123”空间发展战略指引下,对广州南站地区赋予更高定位,明确提出将其打造成为华南商贸中心,重点发展商业贸易、商务服务、专业会展展览和休闲旅游四大主导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还首次提出要将广州南站与第二机场联动发展,依托快速轨道网络,打造服务南中国、辐射全世界的空铁联运综合交通枢纽。不过规划并未提及更多关于第二机场的信息。
更高定位:建华南商贸中心
3年前,广州市政府对广州南站发展提出“快速开发、五年见效”的军令状。
5年限期将到,广州南站商务区的开发却一直没有大的进展。
南站地区原规划于2011年公布,至今广州城市功能布局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对南站地区的发展定位也有了新的要求。
近日,广州南站地区核心区城市设计优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提交市规委会审议并获通过,重新为南站地区“命名”。根据新规划,南站地区总用地面积约36.1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总用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定位为华南商贸中心—枢纽乐享活城·岭南魅力之窗;面向珠三角、辐射南中国的现代化综合新城。
据悉,南站地区现状总人口0.48万人,现状建筑面积约442万平方米,以住宅和工业建筑为主。规划调整后南站地区居住人口17.52万(减少1.18万人),就业人口33.54万人(增加6.74万人)。
建设开发方面,2011版规划南站地区核心区整体毛容积率为1.42,新规划整体毛容积率为1.55,提高0.12。地区总建设用地面积增加42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增加567.45万平方米,但地下建筑面积从149.9万平方米减少至65.6万平方米。
圈层辐射:一心两轴六片区
整个南站地区的功能结构从原规划的“一带两轴三区”细化调整为“一心、两轴、六片区”,呈圈层式辐射发展。
“一心”指商务商贸服务核心—广州南站交通枢纽,“二轴”指汉溪大道和兴业大道两条主轴,“三环”指山水生态休闲环、岭南文化活力环、公共服务环,“六片区”指枢纽核心商贸区、西部时尚商贸区、东部休闲服务区、石壁商贸物流区、屏山综合发展区、沙湾综合发展区。
规划通过对地区“疏密有致”的差异化引导,既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又预留了城市的公共空间。结合“一心、三环”的规划结构,联动南站交通枢纽,打造“联山串水、多轴交融”的城市客厅。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参考国内外先进铁路枢纽的圈层结构,拟设南站的第一圈层为商务活动、建筑密度最高的地区,大约在步行10分钟(约800米)范围内;第二圈层在步行15分钟(约1200米)范围内,主要为商务办公及配套功能;第三圈层为外围影响与带动区域。
南站地区将重点发展商业贸易、商务服务、专业会展博览(展贸+名优特产)和休闲旅游四大主导产业。
前驱项目:地下空间大缩水
南站商务区地下空间开发是整个区域开发的重中之重。根据9月份公布的《广州南站商务区开发建设工作方案》,南站地下空间及市政配套设施工程项目计划于今年10月动工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交通通道、停车场、设备用房以及配套商业等。建成后将整合地铁、城轨、公交等换乘功能,完善广州南站地区综合交通系统和公共服务设施、扩大城市公共空间容量、提高城市土地利用价值。
在此前的控规中,广州南站号称要建设广州最大的“巨无霸”地下空间。新的规划调整则显示,南站地区地下建筑面积大幅缩水,从原来的149.9万平方米减少至65.6万平方米。规划拟结合南站枢纽特点,确定五大地下空间功能:交通、市政、人防设施、服务业与科教文卫功能,形成“两轴一廊多节点”总体布局结构。
据规划,南站核心区中轴广场地下空间规划研究范围约68.8公顷,南站东广场规划设计用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
设计内容包括地下空间主体工程和地面景观工程。地下空间主体工程由公共通道、公共服务设施、停车场等组成。
空铁联运:与第二机场联动
广州南站意图为广州战略发展平台打造枢纽中的枢纽与中国南部门户,通过空铁联运,服务南中国,辐射全世界。
根据南站规划,省内交通将实现“20/30/60”时空目标,即通过城际与快速轨道,20分钟内直通空港、海港、佛山、东莞;通过高铁或轨道网络,30分钟内到达深圳、珠海、肇庆等珠三角城市;60分钟内覆盖环珠三角主要城市。对外交通体系则以“三横二纵”(三横:南大干线、广明高速、沙湾干线;二纵:东新高速、广珠西线)作为高快速主骨架,通过“方格网+对外放射”干道系统向四周延伸,规划路网总里程为222.8公里(现状78公里)。
高品质轨道交通将在规划的交通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4条高速铁路(已建:武广高铁、广深港高铁;规划:贵广高铁、南广高铁),3条城际轨道(已建:广珠;规划:广佛环线、佛莞),5条城市轨道(已建:地铁2号线;规划:地铁7、18、20号线、佛山2号线,总长22公里,站点7座)。
与2011年版规划相比,此次增加了4条捷运系统(新型有轨电车)T1、T2、T3、T4(全部在规划中,总长34.4公里,站点55座)。其中核心区轨道交通与公共捷运系统站点600米覆盖率达到100%,步行5分钟可达站点。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中还首次提到将广州南站与第二机场联动发展,依托快速轨道网络,打造服务南中国、辐射全世界的空铁联运综合交通枢纽。围绕南站枢纽,构建高效集散与低碳绿色的多模式综合交通体系。
具体项目:设各省驻穗商会
公共服务配套方面,新规划设置了2所医院,1所综合文化活动中心,3所文化活动中心,1所图书馆,1所体育中心。
17所幼儿园,15所小学(包含两所九年一贯制),6所完全中学等高标准的公共服务设施。核心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98.52公顷,占核心区建设用地21.71%。
规划还具体提到南站地区核心区内将有市区重点项目18个,拟建广东省名优特产展贸中心、全国各省名优展贸中心和全国各省驻穗商会中心。
其中,根据相关经验,全国各省驻穗商会规模约为38万平方米。名优产品展贸中心规模需求依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广东除外,共33个)按照3000-4000平方米/个,广东省内各地级市(广州除外,共21个)按照1500-2000平方米/个计算,所需展览建筑面积约13-16万平方米。根据展览面积与后勤服务面积1:1配套原则,名优产品展贸中心配套服务建筑面积约为13-16万平方米,则名优产品展贸中心规模约为26-32万平方米。
南站商务区为何改规划
三年前(2011年),广州南站地区的规划蓝图首度面世,随即拉开卖地大幕。时隔两年后,南站一带却仍未见有大的变化,有关南站地区卖地不顺、建设迟滞等质疑也随之而来。
此次南站地区控规修编是南站规划进行的首次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调整。
据熟悉修编情况的业内人士介绍,此次规划修编的背景是,2011年至今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已经发生了变化,各种新的功能平台也层出不穷,“譬如金融城本来是后起之秀,但明显抢尽了广州南站的风头,很多原来意欲在南站拿地的开发商都转向了金融城。”
另一方面,南站地区受南站枢纽客流发展影响较大,要想积攒打造商务区的人气基础,还需要较长的周期。业内人士认为,据此理由,南站地区“建设迟滞”是有客观原因的。
为了和其他平台一争高低,南站地区必须“重整旗鼓”,拿出更好的“干货”。今年7月份,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在南站调研会议中要求,对南站地区的功能定位、近期建设项目、南站与其他平台的关系等内容应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另外,综合多场南站地区座谈会上投资商的意见,多反映南站地区发展策略谈得都很宽泛,没有很主线的产业逻辑,希望有比较强势的产业快速导入进来。
“规划修编正希望解决上述一系列的问题,直接明确南站商务区的产业导向,提出重量级、有吸引力的牵头项目。”上述业内人士分析。
领导点评:“乐享活城”是个什么东西
此次规划提出,南站地区定位为“华南商贸中心—枢纽乐享活城·岭南魅力之窗”。
在规委会小结时,广州市副市长王东对此略有微词,称规划定位不一定要用华丽的辞藻,而是要用大家都知道意思的词汇,比如“乐享活城”,就很难明确具体是指什么。
王东还认为,定位中提到的“华南商贸中心”有点含糊,这样的话,是不是就要超越珠江新城了?他建议,可称为“华南商贸中心之一”。另外,对于区域的两个地标建筑,规划提出是建设300—350米高的楼宇。王东认为,高楼要给一定灵活性,不一定就要必须建到350米,“不要跟珠江新城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