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战略,目前全国沿海地区掀起了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热潮,广西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直接面临来自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发达省的压力和挑战。
广西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点应该抓什么?工作的着力点、切入点和关键点在哪里?在第八届泛北合作论坛即将召开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志勇研究员。
记者:广西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哪些新优势、新基础?
黄志勇:广西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一是泛北合作先行一步。连续成功举办七届泛北论坛,初步形成了中国-东盟海上合作的新机制,建立了以钦州市为基地的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二是合作平台先声夺人。拥有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泛北合作论坛等多个国际合作平台,形成了中国-东盟合作的“南宁渠道”;三是人文纽带先行优势。东盟10国中的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在南宁设立了总领事馆,中国-东盟青少年培训基地等一系列中国—东盟合作基地、合作机制先行落户南宁,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科技、教育、文化、旅游、人文交流合作等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四是拥有南宁-新加坡陆路国际大通道,形成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海陆互动优势,这是沿海其他省所没有的。五是广西客观上已经成为中国-东盟战略合作的前沿、窗口和高地,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这是广西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新优势。
同时,广西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也是比较好的:一是广西进入高铁时代。2013年,广西境内高铁运营里程1067公里,占全国的十分之一,高铁时代快速到来,有望在二三年内形成北部湾城市、区内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123小时经济圈”;二是广西进入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时代。北部湾经济区已经实现了通信和金融同城化,目前正在加快推进交通、户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同城化;三是广西进入“三沿全面开放”时代。随着中央作出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部署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批准实施,广西的沿海沿边沿江开发开放均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齐头并进全面开放开发的新时代;四是广西进入“构建新的战略支点”时代。广西正着力构建现代交通、现代产业、现代金融、开放合作、新型城镇、绿色生态六大战略体系,加快打造成为中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五是广西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广西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进入经济自主增长起飞阶段,经济总量呈快速扩张之势。
当前,广西的开放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为广西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广西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劣势是什么?面临哪些重要挑战?
黄志勇:广西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是:北部湾港口规模太小,国际航线太少,辐射带动能力太弱,综合竞争力太低;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对外投资能力、国际化水平、外向型经济水平、科技水平等都比较低,人才十分紧缺;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刚刚起步,城市综合竞争力、承载能力、影响力、辐射力都比较弱,等等。无论是经济实力、港口实力、产业实力、企业实力、科技实力,还是体制机制、市场化程度、国际化程度、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广西都无法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发达省相比,而且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发达省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与东盟国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是互补性大于竞争性,而广西与东盟国家是竞争性大于互补性。特别是广西北部湾港口目前在全国沿海港口中处于最弱势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广西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用的发挥。
从港口来看。广东拥有广州港、深圳港、湛江港三大港口,2013年,深圳港和广州港分别是全国第二、第五大集装箱大港;江苏拥有5个亿吨级大港,是全国拥有亿吨级大港最多的省份;浙江拥有全球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居全国第三位;山东拥有青岛港,集装箱居全国第四位;福建拥有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厦门港,是全国第四个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居全国第八位。而广西北部湾三大港口虽然这几年发展比较快,但目前在全国沿海港口中的地位作用、影响力和排位都比较后,2013年总吞吐量仅1.85亿吨,排第18位,集装箱不足100万标箱,特别是缺乏大能力泊位和深水航道,港口集疏运体系还不完善,国际国内航线偏少,集装箱运输系统发展滞后,口岸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港航业不发达,已经成为广西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最大短腿和瓶颈制约。
从经济总量来看。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是全国经济强省和改革开放第一方阵。2013年,广东经济总量(GDP)6.23万亿元,是广西(1.4万亿元)的4.5倍;江苏5.9万亿元,是广西的4.2倍;山东5.5万亿,是广西的3.9倍;浙江3.75万亿元,是广西的2.7倍;福建2.19万亿元,是广西的1.6倍。而且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福建等先进省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对外投资能力、国际化水平、科技水平、管理经验等方面远远领先于广西。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福建不仅是全国经济强省、开放型经济强省,也是海洋经济强省、海运强省。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加快建设,沿海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福建等发达省都参与到中国与东盟战略合作上来了,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独特的优势将被弱化。
另外,广西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还面临长江经济带建设带来的新挑战。4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正式拉开了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序幕。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其核心是以沿江重要港口为节点和枢纽,统筹推进水运、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长江经济带建设将给广西构建西南中南地区出海大通道和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带来新挑战。因此,广西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绝不可盲目乐观。
记者:您认为广西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应该什么做?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哪里?
黄志勇: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对广西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是劣势更是优势,广西应把握机遇,正视挑战,扬长补短,强优补劣,加强战略谋划,制定实施方案,从当前能做的事情做起,从现实可行的事情做起,扎实稳步地推进。
广西参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工作要做,应抓住关键,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把参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心放在加快建设西南国际航运中心上,以西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新突破新进展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
我们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理由:
第一,这是提升广西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要靠实力的,既要靠经济实力,更要靠港口实力,关键看港口实力。广西的沿海港口不尽快做大做强,拥有再好的区位也没有竞争优势。
第二,这是广西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迫切需要。广西的沿海港口不尽快做大做强,很难成为西南中南地区出海大通道,很难成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这是广西构建新的战略支点的核心任务和关键所在。
第三,这是广西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需要。当前广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迫切需要创造新的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来支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有个过程,培育新兴产业也要有个过程。港口经济的关联性极强,全局效应显著,加快港航业发展、壮大港口经济,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而且这是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马上干马上见效的大产业和经济增长新动力。
第四,这是广西实施“双核驱动”战略的迫切需要。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西江经济带建设的一个共同的核心任务是港航业的发展,“双核”的驱动力、辐射力、带动力、牵引力的大小,取决于港航业,这要求,广西把沿海港口和内河港口建设作为“双核驱动”战略的核心任务,形成江海联动新格局。
第五,这是优化全国港口布局的迫切需要。目前,东北地区有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华北地区有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华东地区有上海全球国际航运中心、东南地区有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华南地区有香港全球自由贸易港、唯独西南地区还没有国际航运中心。无论从打通西南中南出海大通道,打造超千万标箱大港,还是经营北部湾和南中国海,构建中国与东盟的港口合作网络,都要求加速把北部湾港建设成为西南国际航运中心。
第六,这是改变广西沿海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的迫切需要。广西沿海地区相对落后于全国其他沿海地区,除了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上的差距及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上的差距之外,最主要的是沿海港口发展上的差距。广西沿海港口和现代港航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广西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最大短腿和瓶颈制约。不加快建设大港口,不打通港口和集疏运体系这“任督二脉”,北部湾经济区“气血”就不通畅,就形不成大物流,聚集不了大产业。回顾北部湾经济区近十年开放开发的历程,毎一轮开放开发都有一个工作重心:第一轮(2003-2008年)开发的重心是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主要解决沿海地区开放开发最起码的基础设施条件问题;第二轮(2008-2012年)开发的重心是产业园区建设,主要解决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不足和工业化水平太低的问题。当前,北部湾经济区已经进入同城化阶段,正在掀起第三轮大开放大开发浪潮。
在广西临海产业布局初具规模并进入自主增长阶段、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主骨架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广西应及时把港口作为北部湾经济区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工作重心和战略重点,不失时机地加快建设西南国际航运中心。
记者:您认为广西应该如何加快西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黄志勇:目前广西北部湾港建设发展只停留在企业层面,就港口发展抓港口发展,广西应借鉴山东、浙江、上海等沿海发达省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把港航业发展上升到事关全区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不失时机地实施“港航强桂战略”。
建议实施“港航强桂战略”的总体思路为: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中南地区出海大通道和中国—东盟国际大通道的作用,统筹北部湾港、西江黄金水道和出海出省出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建设现代化港口群和发达航运产业为基本立足点,以发展临港产业和现代物流为重点,以加快北部湾城市群和西江经济带建设为依托,以开放合作及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北部湾港口体系、西江水运体系、江海联运体系、集疏运体系、航运体系、港口经济体系、通道经济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等八大体系,合力推进西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力争到2020年,北部湾港口吞吐能力超过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准箱,西江内河港口吞吐能力超过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00万标准箱。
目前,广西北部湾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不足100万标箱,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打造成为超千万标箱的大港是很不容易的,建设西南国际航运中心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第一,发展理念要新
一要向绿色港口方向发展。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港航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提高岸线、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强化集约发展和环境保护,深入推进“港、航、船”等各领域的节能减排,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加快绿色航运发展,促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港航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要向科技港口方向发展。积极推进港航业信息化、智能化,引进信息化技术,打造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电子口岸及港航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加快改善口岸通关效率,从技术上扩大港航业快速发展的空间。
三要向第四代港口发展。积极从港口经营人向临港产业经营人、港口物流经营人、地主型港口经营人的转型,把统筹港口的临港产业、物流中心和综合服务社区一体化发展作为港口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的新模式。
第二,发展路径要新
一要走开放合作之路。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开放的观念、更加开放的举措,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战略合作伙伴,广借外力加快港口建设和港航业发展。
二要走战略联盟之路。以广西北部湾港为龙头,创立全广西港航联盟,推动完善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和机制,加强与中国沿海各大港口的合作,强化北部湾经济区到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三个区域的沿海内贸航线,加强与香港、新加坡及东盟主要港口的合作,开辟国际远洋航线。
三要走江海联运之路。适时开挖“平陆运河”,实现西江黄金水道与沿海三大港口全面对接和良性互动发展,推动海陆联动发展。
四要走港城一体化之路。把北部湾港口与北部湾城市群、西江港口与沿江城市带、临港临江产业园区等规划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港口经济带动城市经济转型,推进产业园区、港区与城区同步建设,形成北部湾港口群与北部湾城市群、西江港口群与西江城市带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五要走港工互动之路。充分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枢纽作用,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临港工业和临港型服务业,以港口群促进临港产业集群和港口经济、通道经济发展。
六要走品牌化之路。高度重视港航产业的品牌化建设,进一步整合沿海、沿江港口资源,创建国内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港口品牌,培育本土航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打造航运旗舰品牌。
七要走自由贸易港之路。要不断完善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北海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政策,推动通关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大通关。同时,要以钦州保税港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为基础平台,争取设立面向东盟的北部湾自由贸易港区,赋予上海自贸区相关政策,增创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三,建设运营模式要新
一要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在强化政府规划指导、政策扶持、法律保障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经营的思路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公共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投资,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形成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港口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要拓展业务、多元化经营。既要经营港口主业,也要经营临港产业、港口物流、物流地产等其他产业,形成港口建设营运、临港工业、综合物流、商贸物流、物流地产等经营业务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要建设无水港、拓展腹地。把加快内陆无水港建设、开展综合物流服务、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作为航运企业和港口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上的一个主攻方向,积极拓展港口腹地。推动海关、边防、检验检疫、港务监管等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北部湾港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关检合作”改革,实现沿海、腹地“无水港”与港口保税物流体系的无缝对接。
第四,组织领导方式要新
一要强化统筹协调。建议成立“广西港航强桂推进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自治区主席兼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广西港航业规划建设发展和管理工作,统筹协调解决各类重大问题,检查、指导、督促各项工作开展。
二要制定出台推进港航强桂战略实施意见,召开全区港航强桂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将港航强桂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区直有关部门和沿海沿江各市县,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目标,强化督促检查,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要强化规划的指导。加强对沿海港口、内河港口和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一规划、统筹发展,并争取纳入国家相关建设规划。
四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沿海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将分属于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的港口行政管理机构及管理职能上收自治区,设立广西北部湾港口管理局,建立与港口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港口行政管理体制,真正实现对沿海三大港口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统一招商、统一管理。加快建立西江航运干线全流域、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协调管理体制机制,理顺船闸管理体制。
五是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和支持港航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加快建设港航强桂的强大合力。
记者:建设西南国际航运中心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您认为广西应该争取国家哪方面的支持?
黄志勇:西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关系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关系到全国沿海港口布局的优化,关系到经营北部湾、经营南中国海,关系到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也关系到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因此,西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仅仅是广西自身的事,而是国家的大战略和大事业。
广西沿海港口要在短时间内打造成为超千万标箱大港,光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特别是在全国沿海发达地区大港口、大航运中心已经建立起来、港口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没有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和统筹推动是不行的。建议国家高度重视北部湾港口群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将建设西南国际航运中心上升到国家战略来统筹规划、来统筹推进,参照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做法,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西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意见》,整合、调整、优化全国沿海港口资源,统筹西南中南各方之力,以非常举措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北部湾港打造成为超千万标箱大港,建设成为西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交通运输部先签署《加快推进西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合作备忘录》,取得国家主管部门对西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全面支持。
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批准设立北部湾自由贸易港。广西拥有比较完整的保税物流体系,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基础比较好,建议以钦州保税港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为基础平台,争取设立面向东盟的北部湾自由贸易港,赋予上海自贸区相关政策,形成引领中国-东盟战略合作的先行区和新高地,推动北部湾建设成为中国-东盟战略合作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