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依城建,城以港兴”,这是福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经验之一,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三群”联动发展和建设“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战略。经过几年的发展,福建港口经济已经成为福建发展海洋战略、迈向海洋强省的一股强大推动力。
港口,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要壮大海洋经济,就要有大规模出海的能力,也就必须有大吞吐大靠泊能力的港口,港口正是福建迈向海洋的最前沿阵地。
福建海岸线长3752公里,全省共有大小港湾125个,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长210.9公里,可建20—50万吨级超大型泊位的深水岸线长47公里,深水岸线资源居全国首位。目前福建沿海港口已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2007年至2012年,福建沿海港口累计完成投资近500亿元,新增生产性泊位98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超过2亿吨、集装箱800万标箱,2012年总能力达到3.62亿吨,是2007年的2倍。码头朝大型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目前万吨级泊位超过140个,具备了靠泊15万吨级集装箱船、30万吨级油轮、30万吨级散货船、14万吨级邮轮及两万吨级滚装船的能力。航道朝深水化发展,2012年沿海港湾万吨级以上航道648公里、是2007年的2.8倍。重点港区朝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罗源湾等重点港区港口建设投资占全省总投资近89%。港口功能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对服务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显著提升。
港口,海洋经济产业的重要支撑
根据规划,至2015年福建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7300亿元。在五个传统海洋产业中,以港口为基础的港口物流及海洋运输行业带来的经济产值极为可观。据统计,福建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007年的2.38亿吨增长至2012年的4.13亿吨,年均增速11.2%;集装箱吞吐量从743万标箱增长到1070万标箱,年均增速近10%,不断壮大的港口运输业已逐步成为福建省海洋经济的主导性产业之一。
为此,省政府专门出台了促进航运业发展、加快发展港口群促进“三群”联动、进一步加快海西港口群发展十条措施、支持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等一系列含金量颇高的政策,力争拉动港口经济新一轮的快速增长。
除了打造物流服务港之外,福建还着力发展工业港。吸引了大型石化企业来闽投资建厂,形成湄洲湾南岸、厦门古雷石化产业园区等临港产业聚集区。古雷石化产业园区的两个大型石化项目建成投产,将形成1200万吨液体散货吞吐量;湄洲湾南岸的大型临港石化项目建成投产,至2015年,湄洲湾石化基地炼油能力将达到2900万吨/年,乙烯产能达到210万吨/年。港口已成为福建省发展海洋经济产业的重要支撑。
港口,福建海上对外开放的起点
万里航海始于港口,港口是打通海上通道对接两岸三地及五大洲的重要载体,是福建对外开放的起点。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湾等沿海重要港口均已建成通航30万吨散货轮和15万吨集装箱船的大型深水航道,并与国际主航道衔接,对接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沿海港口。沿海港口航线航班密度不断加大,每月往来国内外航班超过2000班。
随着近年来两岸全面“三通”和“经济合作架构协议”顺利签署实施,福建对台的前沿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港口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福建沿海对台开放港口已全部开通直航运输,海上直航航线近40条。2012年,全省沿海港口对台旅客吞吐量163.4万人次,对台货运1338.1万吨,集装箱62.5万标箱,闽台海上直航集装箱运输量、客运量已分别占大陆对台运量的1/3和98%,成为海峡两岸间人员往来、经济贸易发展最便捷的海上“黄金通道”。
福建港口同时也成为内陆中西部省份出海的新通道,通过全省港口进出的内陆省份货物,由2007年的218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1682万吨,年均增长49.1%。内陆省区来闽建设“飞地港”,福建省大型港口企业也在江西、湖南等省布局近10处陆地港揽货,“借闽出海”的通道效应持续扩大。随着向莆铁路的开通,江西更是直接把福建港口“搬到了”家门口,打开江西对外发展的新局面。
潮平岸阔风正劲,千舟竞渡入东南。蓬勃发展的海西港口群,承载着福建人在新时代“开海兴闽”的渴望与梦想,正成为福建一张响亮的名片。到2015年,沿海港口吞吐能力将力争达到5.5亿吨;到2020年,现代化海西港口群基本形成,在全国乃至亚太地区港口中的地位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