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通过“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和“物流费用占产品价格比重”的数值高低来简单评判物流成本的高低。事实上,“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和“物流费用占产品价格比重”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衡量物流成本的指标。
比率
是物流行业景气指标
“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Logistics cost as a percent of GDP)指标,源自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定期发布的《美国物流年报》(Annual STATE OF LOGISTICS Report)。该协会在《美国物流年报》中,会将美国当年的“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按照时间维度与历史数据进行比较,一般跨度为10年,目的是衡量美国物流行业景气程度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在《美国物流年报》中,“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的升高意味着物流行业的繁荣与发展,降低则意味着物流行业的衰退和萧条。同时,“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也被用来评估物流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美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在9%的平均值上下波动,其中最低是2009年的7.8%(如图),因此,2009年也被称为美国物流行业遭受“毁灭性影响”的一年,其诱因是爆发于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经济的衰退和市场的萧条导致全美货运需求大跌,货运量在短短一年之内就减少了十分之一,其结果是物流总费用大幅下降和“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跌到历史谷底,而收入的减少也使美国货车司机数量下降了十分之一。
对此,《美国物流年报》的描述是:“开始于2007年12月,一直持续到2009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对物流体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物流行业比许多其他行业更能感觉到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冲击,这是因为与各行业衰退相伴而来的货运量的减少。2009年,美国物流总费用下降了18.2%,这是《美国物流年报》自1981年发表以来跌幅最大的一次。物流总费用下降到1.1万亿美元,比2008年减少了2440亿美元。加之2008年的跌幅,物流总费用在经济衰退期间下降了近3000亿美元。2009年,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降至7.8%,创下了历史最低点。”
美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在经过2008年、2009年两年大跌后,2010年开始企稳回升。《美国物流报告》中的描述是:“2010年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回升到8.3%,但仍然低于除2009年(7.8%)以外的任何一年。”
比重
不能准确判断物流成本
目前还有种说法,“物流费用占产品价格比重”高,说明物流成本高,其实这也是不严谨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一个苹果手机卖8000元,通过快递送到顾客手中物流费用是10元,而一个国产手机只能卖到1000元,物流费用还是10元,那么国产手机的“物流费用占产品价格比重”就是苹果手机的8倍,但两者的物流成本其实是完全一样的。在这个案例中,“物流费用占产品价格比重”高的根源并不是物流成本,而是发生在商品供给侧,即国产手机的市场价值低。合理的解决方式是通过创新技术、改进质量、丰富品种来提高国产手机的产品价值。但强求国产手机“物流费用占产品价格比重”一定也要降到苹果手机的水平,那就意味着国产手机的物流费用要从10元降至1.25元,那么物流企业自身成本和合理收益又如何保障?或者现实中能不能找到愿意亏本提供服务的物流企业?所以,这个逻辑本身就是错误的。
从产品附加值来看,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产品增加值率偏低,这意味着实现同样多的商品销售量、耗费同样多的物流费用,但创造的增加值明显偏低,这也是导致物流费用占产品价格比重高的重要原因。此外,原材料分布、产业布局、生产地和销售地距离,也会对物流费用占产品价格比重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国物流行业已经高度市场化了,物流费用是物流活动中各环节服务价值的正常体现,“物流费用占产品价格比重”由市场机制决定,只要符合市场规律及相关法规,无论是高还是低都是合理的。而购买一个商品,所买的其实不仅是产品本身,还包括品牌、包装、设计、售后,以及物流服务等,这些都是顾客买到的“商品”,将物流和商品割裂看待的观点也是不妥的。一个海南生产的菠萝,不能因为运到北京会提高“物流费用占产品价格比重”而放弃北京市场,也不能为了产品的利润,强行要求物流企业提供免费服务,更不能以人工成本占商品售价比例高为由,拒绝支付工人工资。无论多远地方生产的商品,无论“物流费用占产品价格比重”有多高,只要有市场需求,就会有市场供给,物流服务本身其实已经融入了商品,商品的价格体现的也是从原材料、加工直至送到顾客手中的全过程服务,而其中的比例构成应由市场自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