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经90°40ˊ,北纬40°30ˊ,罗布泊。充满了神秘和挑战的不毛之地,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死亡之海”。11月29日,“罗布泊”这个响亮的名字再次被载入史册。伴随着一声长长的列车轰鸣声,由铁一院设计的哈密至罗布泊铁路宣告通车运营,亘古荒漠罗布泊彻底告别了没有铁路的历史。
按照铁一院的设计方案,哈罗线北端接轨于哈密南环线的哈密南站,南至罗中,全长369.8公里,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20公里,采用内燃机车,并预留进一步电气化的条件。哈罗铁路将与哈密至临河铁路相连,形成新疆与西北、华北地区客货交流的新通道。其中,哈密南至巴特段货运量预计将达到每年3000万吨,巴特至罗中段货运量每年也在2000万吨左右。
该项目总工程师,铁一院新疆分院副总工程师冯新湛介绍,哈罗铁路沿线地区煤、铁矿、钾盐和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宝库”,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沿线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罗布泊分布着预测储量达230亿吨的特大型大南湖煤田。随着煤炭资源勘查的不断深入,素有新疆“东大门”之称的哈密地区目前已成为我国“西煤东运”战略的重要资源开发区,并将建成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哈密至罗布泊铁路线路终点罗布泊镇罗中区正是我国重要的钾肥生产基地,目前地质部门已初步探明罗布泊罗北区和东西台钾盐储量约为5亿吨,储量居全国第一,将有效缓解我国钾肥长期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而且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据冯新湛介绍:“哈罗铁路沿线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却是世界极度濒危物种野骆驼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计中对保护区周围的车站和线路进行了细致的优化设置,建设桥涵满足动物通行。哈罗铁路全线共建有桥梁49座,涵洞393座,最密集的地方,每隔80米就有一座桥涵,从而保障了野骆驼东西向的迁徙和种群基因交换。
设计过程中,铁一院因地制宜,加强技术创新。为了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降低成本,设计中哈罗铁路罗北至罗中段约86公里线路几乎全部以路基形式通过,分别用线路途经地区丰富的硫酸岩盐和渗水土作为填料,这在目前国内外铁路尚属首次,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可节省投资近亿元,填补了我国对此类岩盐工程性质、岩盐路基修筑技术方面的研究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