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6月日本商船三井(MOL)“Comfort”号集装箱船在印度洋海域断裂沉没后,关于该事故发生的细节及原因迟迟没有说法。日前,日本海事协会(NK)发布公告称,根据调查情况,目前可以断定的是,“Comfort”号在船体舯部的船底部位发生了变形,但这是不是导致船舶断裂的主要原因目前还不能下定论。为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NK建议其他大型集装箱船的船员对船体舯部进行检查,看是否存在类似的变形现象,并建议船级社扩大检查范围,增加特别检验。
NK在公告中称,“Comfort”号海难发生后,NK迅速组成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8月29日,日本成立了由国土交通省牵头的集装箱船运输安全对策研究委员会。NK除独立对“Comfort”号断裂事故进行调查外,还参与了该委员会的有关工作。此次发布的是“Comfort”号海难事故调查的初步报告。
NK认为,基于事故初期,船舯底部进水的情况,可以认为底部船体外板上已经出现裂纹。为了研究上述裂纹是如何产生与扩展的,NK评估了“Comfort”号船体强度和其在事故发生时所承受的载荷,采用3舱段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进行裂纹分析计算并对动力载荷(如颤振)影响进行了分析。
为测算作用于船体的载荷,NK对“Comfort”号以前遭遇的气象状况和货物的装载状态等进行了调查。此外,NK还对与事故船具有同样结构设计的大型集装箱船进行了调查。在对其姊妹船的检查过程中,NK发现,在船舯区域中心线附近的底部外板高度方向上,存在将近20毫米的屈曲变形。NK表示,这种变形是不是船舶断裂的主要原因目前还不能下定论。不过,作为安全强化措施,日本三菱重工已对同型船的船体结构进行了加固。为了解一些与事故船结构设计不同的船舶是否存在同样的变形情况,NK在部分船东的支持下,进行了相关检查。今后,NK还将进一步对事故船体载荷和船体强度进行模拟计算,研究事故发生过程,提出安全对策。
据了解,北京时间6月17日下午1时左右,“Comfort”号在也门外320公里处发生事故,船体从中间断成两截,随即沉没。该船由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于2008年建造,设计载箱量为8110TEU,悬挂巴哈马旗,入级NK。根据商船三井当时发布的公告,此次事故是由“恶劣天气使船舶从舯部断裂、海水进入货舱”造成的。事故发生时,“Comfort”号所在海域有高达6米的强浪。这起事故是迄今为止国际航运界最大的一起集装箱船海难事故。由于近年来集装箱大型化趋势日益明显,订单数量猛增,这一事故发生的原因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