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值捕鱼季节,珠江口出海渔船特别多,我们凌晨3时就得到位,开始警戒。”当人们还在沉睡时,凌晨2时,记者已经跟随广州海事局港珠澳大桥海事处海事人员登上“海巡09079”,赶赴珠江口牛头岛北端水域,开展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E6管节浮运安装警戒和护航工作。他们要确保一节4层楼高、5个足球场面积大、基本没入水中的沉管在海上浮运“行走”12公里,护航12小时,最终安全到达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预定水域。
四方封锁形成1公里“真空圈”
“海巡09079呼海巡09078,你在什么位置?”“海巡09078已到达指定位置。海巡09080已到指定位置。海巡17005已到指定位置。”凌晨3时,广州海事局4艘海巡艇已在桂山牛头岛沉管预制厂出坞航道水域开始警戒,确保E6管节出坞顺利。
“珠香2567、珠香2567,这里是交通管制水域,请立即绕行,请立即绕行!”
“海巡09079呼叫海巡17005,北方有一艘小快艇向警戒区域驶来,你去拦截住。”
繁忙的高频声音将沉静的大海吵醒,海上顿时热闹起来。
东方露出了一点鱼肚白。记者看到珠江口不时有渔船、小艇来往出没。“许多小船和渔船在雷达上很难辨认,只能通过肉眼观察,我们必须不间断地了望,防止无关船舶进入出坞航道。”海事执法人员张运发告诉记者。
“海巡09076”是这次任务的指挥船,大桥海事处处长陈文炳是这次任务的现场监管组组长。这已经是第6次沉管浮运了,陈文炳对保障任务谙熟于心。“本次浮运行程约在12个小时左右,途径水域横穿高速客船航道、榕树头航道、伶仃临时航道等主航道,有众多商船、渔船和来往港澳高速客轮,由于沉管的吃水较大,技术要求高,必须在特制的专门航道上缓慢移动,才能保障沉管浮运的成功开展。”
本次护航,广州海事局安排了10艘海巡船,在距离沉管1公里距离的东西南北四方位,设立了预警线、拦截线和物理封锁线三道牢不可催的防线。此外,沉管周围还部署了22艘工程船。由32艘各类船舶组成的强大护航“编队”,确保沉管周围1公里范围内形成“真空”保护圈,禁止任何无关船艇进入。
稍有不慎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
8时30分,沉管浮运正式开始,8艘大马力拖轮拖带E6管节离开桂山沉管预制场。记者看到,在出坞航道上,参与护航、拖带的船舶黑压压一片,形成一座“小山”。
“小山”以时速2公里速度缓慢的向东移动。9时18分,庞大的浮运编队进入榕树头航道;11时05分,浮运编队步入伶仃临时航道。
“海之旅、海之旅,这里实行临时交通管制,请立即绕行,请立即绕行。”“海巡09076”上的海事执法人员在高频中不停喊话。
“每节沉管造价就是上亿元人民币,极小的偏差导致的搁浅或碰撞对沉管都是极具破坏性的。海上护航如同走钢丝,稍有一丝松懈,直接经济损失就是上亿元人民币。因此,每次护航我们都如履薄冰。”陈文炳向记者介绍,广州海事局从11月22日零时就通过甚高频开始播发航行通告,并安排好应急锚地。同时,在广州VTS中心安排了经验丰富的船长值守,对沉管浮运水域实施严密盯守。此外,广州海事局在每条船上都配备了两班人员,轮流值守,确保护航万无一失。
不断优化方案为浮运“瘦身”
记者了解到,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共有33个管节,这些管节最先将从西人工岛开始向东逐段对接,直到第29段,与从东人工岛逐段对接过来的第30段合龙,形成海底沉管隧道,这是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海上沉管岛隧工程。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安全环保部陈伟告诉记者,经海事部门不断优化沉管浮运方案,科学组织调配,沉管安装正以每月一节的速度向前推进,海上运输时间也从首次16个小时缩短到目前的6、7个小时,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为大桥2016年顺利完工发挥了极大的支持保障作用。
14时30分,浮运编队到达西人工岛水域指定位置后,工程施工人员开始对E6管节实施沉放、对接安装作业。
经过12小时的海上颠簸,记者一行已是人困马乏,指挥船“海巡09076”将带领我们离开沉管沉放区。而此时,因沉管还需实施沉放、对接、回填等工序,“海巡09076”、“海巡09097”将继续耕波犁浪,现场值守,直到4天之后才能离开。不远处的港珠澳大桥海事处—全国第一家外海海事处,正与他们相伴,默默坚守着这一片蔚蓝,一湾希望。
扎根大海,勇创一流
从凌晨3时开始清场,到14时30分E6管节沉管浮运横拖完成,接近12小时的航程让记者疲惫不堪。陈文炳处长与我们握手作别时说:“我就不下船送你们了,任务还没有结束。”
的确,为了保障沉管海上运输,他们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这正如港珠澳大桥海事处执法人员成宝刚在一首《我将生命的十分之一献给你,港珠澳大桥》中所言,“大桥建设需要,元旦,在这里/春节,在这里/元宵、清明、五一、端午、国庆,在这里;2016年,一桥如虹,飞贯伶仃/醒在这里,梦在这里。”
在距离港珠澳大桥主轴线不足1海里的地方,我们看到,粗大的铁锚如定海神针般抓牢趸船,这里,就是中国唯一建在海上的海事处—广州海事局港珠澳大桥海事处。
在大桥海事处进门口,赫然写着八个大字:“扎根大海服务大桥”。记者不禁有些疑惑:扎根大海?大海有根吗?根在哪儿?
“这里是我们工作生活的家,这就是我们海事人的根。在这里,我们思想扎根、工作扎根、生活扎根!”海事处一位博士给出了答案。
这里常驻20多名海事人员,随时应急、时刻准备。随着大桥如巨龙般在海平面上延伸,海事“零距离监管、零距离应急、零距离服务”如影随形,乐观、坚守、奉献,在他们心中已深深扎下了根。从成立之初,无人、无船、无办公地,到现在博士、硕士、劳模,人才济济,用他们的话讲,“服务世纪工程,我们要迎着朝阳创一流!”
从泥土中才能汲取营养,向下扎根才能枝繁叶茂。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文化品格,一种忘我工作、严谨细致、讲拼搏比奉献的精神特质和争创一流的气场。
港珠澳大桥还在延伸,我们的采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