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英国的收购近年来虽非常迅猛,但也只是残汤剩饭,大英帝国的核心资产,早已被欧洲各国瓜分完毕。核心产业被相继收购的英国,其实体经济恐怕也好不到哪儿去。可以说,英国经济已经落后到了跟西班牙为伍的水平,其经济模式似乎已和拉美类似。欧债危机时,英国更是与希腊、意、葡、西班牙一起被称为“欧猪五国”。
近日,卡梅伦访华,中国火箭发射英国卫星,中国参股、控股英国核电,中国在英国修建高铁,卡梅伦亲自拜访马云,卡梅伦上门感谢李书福,卡梅伦向美国隔空喊话“各国都有权自主发展对华关系”等新闻不绝于耳,“日不落帝国”最终放下了自己的身段,开始与中国进行合作。不过,这次合作的主动权却掌握在中国手里。而英国向中国出口的主要是鸡爪、猪蹄等农产品。近些年来英国经济的“拉美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李嘉诚收购英国
前段时间,李嘉诚频频从内地和香港撤资,也去收购英国。其实收购英国在经济界早就不是什么新闻,2013年香港首富李嘉诚名下的长江基建集团在英国掀起了波澜,很多人惊呼李嘉诚要买下英国。同年7月11日,英国Northumbrian水务公司宣布,已收到长江基建的收购建议,Northumbrian水务公司拥有260万名客户,主要为英国东北部提供自来水供应。在未来的规划中,该公司希望把服务范围涵盖至英国东南部,届时客户人数可以增加180万户。
这是李嘉诚旗下公司两年内第二次在英国的公共事业上撒钱,英国水务系统自1989年开始正式实施全行业的私有化,将政府主导的10来个水务局改组为水务公司,李嘉诚和长江基建收购的Northumbrian即是其中一家。实际上早在2004年,长江基建就收购了另一家水务公司剑桥水务;另一方面,让占据英国自来水市场5%份额的“南方水务”值得注意的是,李嘉诚名下的长江基建集团已经拥有“南方水务”4.88%的股权。
2012年,李嘉诚宣布退休,他的长子李泽钜全面执掌长和系,收购欧洲的行动却没有停步。2012年,李泽钜宣布斥资6.45亿英镑,收购英国天然气公司。在收购WWU后,算上2005年收购的NorthernGasNetworks,李嘉诚父子控制了英国天然气近三成的市场。
10余年间,李嘉诚的足迹几乎踏遍英国的基础公用事业,旗下的集团涉足到了3G、燃气、自来水等行业。尽管这些行业多属于涉及公共安全的领域,份额巨大且涉及外资收购。通过这几次收购,李嘉诚父子成为英国基础设施资产的最大所有人之一,李家控制着英国大约1/4的电力分销市场、大约30%的天然气供应市场、不到7%的供水市场。以至于有英国媒体更是用“中国人买下了英国”的标题,对中国资本进入英国进行了报道。
大陆企业出手购英国
李嘉诚只是中国收购英国的其中一人,也是从去年开始,中国企业投资英国出现“井喷”,十几亿英镑的单个大项目常有耳闻。仔细统计“进军”英国的中国企业,不乏耳熟能详的名字:华为追加13亿英镑以扩大在英业务;吉利1104万英镑收购伦敦标志黑色出租车;光明乳业集团斥资7亿英镑控股维他麦;地产公司总部基地用12亿英镑买下皇家码头;中国平安耗费2.6亿英镑成了劳合社大厦的新主人;大连万达也斥资7亿英镑在伦敦修建五星宾馆;当然还有李嘉诚成了英国基础设施大佬。
当然,中国主权基金中投和银杏树公司也是中国投资英国绝对主力之一。2012年中投公司斥资2.5亿英镑购买德意志银行英国总部“温彻斯特大厦”,2012年7月,两家中国国有企业中国海洋石油和中国石化达成了总价值166亿美元的收购交易,并将由此掌控英国约11%的油气产量。这其中包含收购Nexen,这一家是英国最大的石油生产企业。此后几小时,塔里斯曼能源宣布,已同意作价15亿美元,将其英国业务49%的股份出售给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这将大大提升中国在英国资源领域的影响力。
Nexen运营的Buzzard油田是英国最大的油田,该油田3月份日产量为193,000桶,占当月英国石油总产量的21%。Buzzard是福蒂斯(Forties)原油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该原油系统又是国际油价基准——已定期布伦特原油(DatedBrent)价格最大的组成部份,而Nexen持有Buzzard油田43%的权益。
中国在英国其他资源行业已经有多处落子。2010年,一个中国财团收购了英国本地三个电力网络,这些电网的电力配送量占全国约三分之一。中国主权投资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将收购泰晤士水务公司10%股份,该公司负责向伦敦及附近郊区提供供水服务。
宁夏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近日以589万英镑,相当于逾60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功收购英国百年老店道森国际公司邓肯纱厂。总部位于宁夏灵武市的中银绒业目前掌控中国原绒总量约40%的份额,为中国最大的羊绒收购企业和国际市场最大的精品无毛绒、羊绒条供应商。英国邓肯纱厂拥有逾140年历史,为世界顶级的羊绒纱线生产商,在欧洲拥有大量高端客户,亦为苏格兰品质的优秀代表。
收购英国其实早已开始
其实中国收购的只是残羹冷炙,大英帝国真正的肥肉早就让人瓜分完毕,关于英国汽车,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那些大名鼎鼎的名字:宾利、劳斯莱斯、阿斯顿·马丁、Mini、路虎、捷豹、莲花汽车。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汽车产业来说,这简直就是梦幻之队。撒切尔执政时对其进行了私有化,然而这些车企的命运不但没有复兴,而是被不断地分拆、转卖、分拆、再转卖。
那些大名鼎鼎的英国汽车品牌,在一个又一个新主人手中辗转漂泊:如宾利被大众收购,Mini和劳斯莱斯归宝马所有,捷豹和路虎被印度塔塔收购,MG汽车被中国上汽南汽收购。对于通常为国家支柱的汽车产业来说,没有比这个更悲催的结果了。百年老店都归到了外国巨头旗下,再也没有什么“日不落帝国”可自豪的民族汽车工业了。
有人认为,虽然英国制造业频频被收购,但金融业仍然发达,其实伦敦交易所股票的总市值已经和香港联交所交所、上证所不相上下,中国这两家交易所超越伦敦是很快的事情。一个缺乏实体经济的国家,其虚拟经济也不会做大:我们从亚太股市就可以看出,新加坡股市的市值远低于香港,而中国大陆的上海远超香港也是早晚的事情。
中国在英国的收购,近年来虽然非常迅猛,但也只是残汤剩饭,大英帝国的核心资产,早已被欧洲各国瓜分完毕:如英国堪称梦之队的汽车品牌群体,早就被瓜分殆尽了。
核心产业被相继收购的英国,其实体经济恐怕也好不到哪儿去,英国现在人均GDP只有三万多美元,而德、法、美、日本的人均GDP都在4万元以上。英国经济可以说已经落后到了跟西班牙为伍的水平,似乎英国的经济模式已和拉美类似。欧债危机时,英国更是与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一起被称为“欧猪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