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定位是“一中心、一基地、三区”,即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总体布局是“双核五带”,即成都重庆双核、沿长江发展带、成绵乐发展带、成内渝发展带、成南(遂)渝发展带、渝广达发展带
6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其官方网站全文发布《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是成渝经济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改革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规划的依据。
《规划》共分十章,分别就成渝经济区发展背景、总体要求、总体布局、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深化改革开放和保障措施作了具体阐述和要求。
成渝经济区的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万州、涪陵、渝中等31个区县,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15个市,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11至2015年,展望到2020年。
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一中心、一基地、三区”,即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规划》明确了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成渝经济区的总体布局是“双核五带”,即成都重庆双核、沿长江发展带、成绵乐发展带、成内渝发展带、成南(遂)渝发展带、渝广达发展带。
成渝经济区要优化重庆、成都核心城市功能,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壮大重点城镇;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要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建设和管理,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验。
成渝经济区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包括现代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林果花卉业;做强工业主导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汽车摩托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冶金和材料产业、化学工业、轻纺工业和医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物流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商贸会展业、旅游业和休闲娱乐业。
加强包括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水利、能源、信息等领域在内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规划》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
《规划》要求,重庆、四川两省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完善机制,推动规划的实施。建立两省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落实规划明确的政策措施和项目。要制定有关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