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长沙的大日子,从今往后,地处内陆的长沙有了出海的港口,今天也是深圳的大日子,深圳的港口企业在长沙有了码头。”在昨日举办的长沙至深圳集装箱铁水联运示范项目启动仪式暨湖南省内陆港建设项目推介会上,深圳市交委副主任、港务管理局副局长马勇智表示。
长沙至深圳集装箱铁水联运示范项目的启动,意味着湖南省和深圳市的第一个内陆港项目正式在长沙投产运营,将进一步加快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融合及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湖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增加了重量级砝码。
长沙新北站将成内陆港
去年,交通运输部与铁道部签署《关于共同推进铁水联运发展合作协议》,确立了包括深圳至华南、西南地区的首批六大集装箱铁水联运通道示范项目,深圳-长沙线列入其中,示范内容包括:形成铁水联运合作机制、实现铁水联运信息共享、培育和发展铁水联运市场主体、实现操作流程和相关技术标准化等。招商局国际以深圳西部港区为试点,在2008年开通深圳-长沙五定班列(定点、定时、定线、定车次、定价格)的基础上,于去年开发长沙内陆港地处金霞开发区的长沙新北站。当地承接内外货运代理业务的霞凝内陆港有限公司拥有10000平方米集装箱专用堆存场地、10台集装箱专用装卸设备。
所谓内陆港,即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是港口功能在内陆的延伸。
每个集装箱的运输成本可减500元左右
“铁水联运的模式,集合了两种运输方式的优点,即运能大、运距长、能耗小、污染少、成本低,也将促进节能减排降低物流成本,有利于推动两地经济的发展。”深圳市交委副主任、港务管理局副局长马勇智介绍。
铁水联运模式将为出口企业提供诸多便捷。据介绍,客户只需将货物交至内陆港,由内陆港公司负责后续铁路运输及码头装船操作,同时,客户还可以在当地完成货物报关手续,后续由内陆港公司负责将货物转至深圳港及出口装船申报等。
长沙霞凝站-深圳蛇口站的运行里程为824公里,预计行程48-60小时。受益群体主要为长沙浏阳、望城和益阳等地的300多家进出口企业,每周二、四、六将从长沙出发驰往深圳。
对于进出口企业而言,这无疑将大大降低运输成本。霞凝内陆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后的运输成本将降低9个百分点,折合到金额上就是每个集装箱将减少运输成本500元左右。同时,运输时间也会大为缩短,比如,一批货从长沙运往印尼雅加达,采取铁水联运模式只需9天,而采取驳船运输模式,从上海出口,需要14-22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