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加快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从分散、独立发展转向一体化发展,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目标。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司长黄民结合《规划》内容,畅谈了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方面的思路。他强调,综合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总体上将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
发展呈现四大特征“五纵五横”骨架支撑须完成五大主要任务加强枢纽有效衔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黄民指出,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初步形成了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骨架,基本形成了覆盖主要人口和产业聚集地、有效连接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地区的综合交通运输“硬件”网络和“软件”服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结构功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技术等水平不断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能力、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运输安全及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及相关改革逐步推进,交通运输的市场化、规范化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投融资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准入机制等初步形成并逐步完善,运输节能和环保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交通运输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交通运输能力不足,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尚不完善,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尚未完全形成,运输装备和整体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运输服务总体水平不高,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能力亟需提升,能耗与排放水平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交通运输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运输市场环境有待优化,政策、法规、标准、人才结构等仍需健全和完善。”他剖析道。
他强调,“十二五”时期,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总体上将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一是综合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体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方向和价值取向进一步明确,更多考虑体系总体目标和与单一方式自身发展的衔接,更加重视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交通消费的引导;二是各种运输方式在继续加快建设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方式之间、基础设施与运输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有机配合;三是交通运输供需矛盾得到明显缓解,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适应能力显著增强。《规划》的出台,将更好地指导交通运输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不断发挥引导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功能,强化节约集约发展意识,保护环境,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继续发挥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