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物流通道 >  公路
贵州:三个连片特困区成交通扶贫主战场
来源:中国公路网 发布时间:2013-07-19 浏览数: 标签: 贵州 特困区 主战场

  交通困难,一难变万难。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大都远离中心城市,多为山大沟深流急之地,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公路运输成为当地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运输方式,改善特困地区群众的基本出行条件成了当务之急。

 

  为支持贵州进一步加快交通发展步伐,彻底改变交通瓶颈制约状况,2012年交通运输部与贵州省政府签订关于促进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的《共建协议》,明确将进一步加大对贵州特别是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通村公路升级提速

 

  6月25日,安顺市轿子山镇木当村到水洞村的通村公路快修完了,这条2公里长的公路只有不到百米的扫尾工程。来自湖南怀化的筑路工沈修元用铁锹不停地把刚卸下的水泥摊铺在路面上,他和工友们早上6点就开工了,一直干到晚上11点收工,每天推进速度是400多米。

 

  不远处,一辆中巴客运车正在等候客人,司机王有平对这条路即将通车充满期待:“沙石毛路伤车不说,还慢,现在水泥路快通了,每天可以多跑几趟。”

 

  轿子山镇镇长赵伟说,全镇范围内的21个村有12条路共42公里的工程,采取整镇推进的方法同时在建,年底通村水泥或柏油路实现全覆盖。

 

  公路修到田间地头

 

  雨后的平坝县天龙镇芦车坝村的蔬菜基地格外好看,大片的西红柿、辣椒和白菜绿得耀眼。挂着乒乓球大小绿果子的西红柿,眼看就要变红了。一条新修的公路在田间地头延伸,农民杨秀林正在蔬菜地里干活,杨家父子三人有12亩蔬菜,过去蔬菜成熟了,家里也忙开了锅。家里人一大早就用小推车把菜运到镇里的集市上,生怕晚了卖不出去,菜就会烂在地里。

 

  5月,一条4公里的水泥路把30吨的大货车引到菜地旁,收菜的老板站在菜地边,大致估价后,菜就全买了,省事省心。今年老大种的白菜卖了2万多元,剩下的西红柿和辣椒还可以买2万多元,老二打算用卖菜的钱建一栋300平方米的楼房。村主任刘瑞忠盘算着把全村的3500亩蔬菜基地再扩大一些,把8000元的村年均收入翻一番。

 

  交通扶贫规划明晰

 

  强筋骨、畅脉络,一批批大项目,夯实扶贫大底盘。交通扶贫有的放矢,不搞花架子。贵州省“十二五”期间交通建设扶贫的主要目标为:

 

  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分别达到45%、50%、50%,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铺装率分别达到40%、50%、45%; 实现片区内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例分别达到75%、70%、70%;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乡镇建有等级客运站的比例分别达到100%、90%、85%;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建制村建有汽车停靠点的比例分别达到90%、70%、70%。

 

  同步小康贵州路

 

  巍巍武陵、磅礴乌蒙、锦绣苗岭和绵延大娄山,盘亘在贵州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独特的地质地貌在形成秀美自然风光的同时,山阻水隔的交通环境和大面积的石漠化,也使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欠发达、欠开发”。打开通道、连接内外、同步发展,一直是世世代代贵州人跨越时空的夙愿。

 

  大通道连接南北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交通运输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建设,坚持把交通作为优先发展和引领经济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举全省之力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2012年,国发2号文件将贵州定位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明确提出“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建设对内对外大通道,加强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公路、铁路、水运、能源大通道建设,形成布局完善、功能协调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国发2号文件的支持下,贵州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交通建设全面推进,无缝连接的立体交通网络日渐清晰。高速公路建设正在按照“6横7纵8联”以及4个城市环线组成的路网布局加快推进;国省干线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齐头并进;铁路干线即将形成贵阳至全国大中城市7小时的高速铁路交通圈;以4E级贵阳龙洞堡机场为骨干的民用航空“一干十三支”体系正在构建;水运进入大发展时期,乌江、红水河等5条航道提等升级,航电枢纽建设正式启动。

 

  到2012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6.45万公里,公路密度达93.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630公里,9个市(州)所在地均有高速公路连接,通高速公路的县(市、区)增加到60个,二级及以上公路6869公里。国省干线路况优良率达到64.5%,由2006年的29位上升至2011年底的21位。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5.2万公里,在2005年10.96万公里的基础上新增4.24万公里,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从2008年到2012年,建设29个三级以上客运站,建成旅游客运站6个,在建国家客运枢纽项目6个,农村客运站583个;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市有一级站,县级城市有二级站,乡镇集市有农村客运站的三级网络格局。

 

  扶贫开发 交通先行

 

  作为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贵州88个县(市、区、特区)中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县,纳入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交通扶贫的有65个;420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约3300万,贫困人口923万,扶贫对象占农村人口的27%。贵州要实现“同步小康”,核心是发展,关键在交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农村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成为贵州实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所在。

 

  扶贫开发,交通先行。为支持贵州进一步加快交通发展步伐,彻底改变交通瓶颈制约状况,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规划和2012年交通运输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订的关于促进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的《共建协议》以及落实国发2号文件的《部省会谈纪要》,都明确将进一步加大对贵州特别是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按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的目标要求,围绕“服务全局、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政策引领”的方针和“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目标,贵州明确提出以“打好交通扶贫攻坚战,共建同步小康贵州路”为主题,突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主战场,坚持“加速通道建设、完善水陆路网、构建交通枢纽、提升运输能力、服务小康建设”的基本思路,主攻高速公路骨架路网、突出国省干线扩量提等、着力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加速推进内河水运发展,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加强交通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推动交通扶贫攻坚,为贵州冲出“经济洼地”、总攻“绝对贫困”、实现“同步小康”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建成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

 

  以出省通道为重点,建设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发路。2012年12月,贵州省明确提出以“打通出省通道、连接县级中心城镇”为重点,着力构建以贵阳为中心,覆盖全省、通达全国、内捷外畅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到2015年,高速公路覆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所有县和全省产业园区、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实现88个县(市、区、特区)通高速公路,形成15条出省大通道。

 

  以扩量提等为重点,促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省干线内联外通。以国省干线提升等级、完善路网、改善路况、健全管理为重点,在规划上新增国省干线公路1.63万公里,使全省国省道达2.62万公里,3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调整后的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分别达45%、50%和50%。加快联通片区内“断头路”、资源路、特色路建设。

 

  以通达通畅为重点,构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美丽乡村小康路”网络。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小康路”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向下延伸工程。

 

  以提等升级为重点,畅通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水路通道。按照“以航为主、航电结合、综合利用、协调发展”的思路,坚持规划引领、主攻航道建设、突破闸坝碍航、着力产业培育、创新机制保障。

 

  以枢纽场站为重点,提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客货运输水平。按照“路通车通”和“路站运一体化”的思路,重点支持县城老旧客运站改造,加快乡镇客运站、村招呼站建设,推动农村物流有序发展,提高农村客货运输服务水平。3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规划建设县级客运站33个、乡镇客运站640个、建制村招呼站12278个。

 

  “黔道筑梦”已经描绘出贵州交通通江达海的美好未来,国发2号文件提出的“建成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目标必将实现,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必将形成,贵州交通必将助推贵州人民的同步小康“中国梦”成为现实。

 

  齐心修路,人人管护,打造农村公路“贵州模式”

 

  “山区脱贫苦无路,守着财宝难致富。大家齐心修通路,人人有责来管护。路有坑凼及时补,路面平整牢基础。畅洁绿美路长久,农村朝着小康走。”这是记者在湄潭县采访时听到的《爱路护路歌》,由当地群众编写,经县交通运输局的同志整理后制成标牌竖于路边。

 

  过去,湄潭县由于公路路网密度小,等级标准低,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如今,该县的农村公路有了较大改观,一个四通八达,纵横交错,连接农村千家万户的路网正在形成。

 

  近年来,贵州坚持突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主战场,突出集聚各方力量推进制度建设,突出增强内生动力破解发展瓶颈,突出定责定岗定标抓建养并重,逐渐形成了农村公路“六同”“六体系”的“贵州模式”。

 

  党政重视“同位”:建立政府主导的管理体系

 

  “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是贵州省近年来一直坚持的农村公路发展理念。省委省政府连续10年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民生十件实事”,由各级政府主抓,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考核推进。2012年全省基本实现农村公路建设100%建制村通公路和100%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的“双百目标”。同时,以交通运输部门为主要力量,成立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专门负责农村公路建设统筹规划、配套资金落实、技术干部调配、工程建设协调、征地拆迁及监督管理等工作,做到了机构、人员、责任、资金“四到位”。

 

  责任落实“同担”:健全以县为主的责任体系

 

  健全体制、明确职责、分级负责,成为近年来贵州省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要思路。通过颁布实施《贵州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办法》,重心向下、财权事权下移,明确由县(市、区、特区)政府承担农村公路建管养主体责任,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有了稳定的政策支撑和资金渠道。通过分级筹集养护资金机制,市、县两级建设匹配资金实现了100%到位。仅2012年,全省的市县两级财政在按25%的比例投入大中修和安保工程的同时,确保了小修保养和日常养护资金的超额到位,保证了大规模养护的正常开展。

 

  计划安排“同策”:确立差别化管理的激励体系

 

  贵州省通过“以建定建、以养定建”激发地方积极性,对市(州)通村沥青(水泥)路建设支持政策、地方配套资金、养护资金到位情况和建设(养护)质量、进度等进行综合量化测评,根据测评情况实施差别化管理,以市(州)当年建设计划为基数,适度核增核减次年计划规模。同时以多种模式推进农村公路建养工作。全省有20个县(市、区)将一半以上的土地收益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仅2011、2012两年,全省农村公路贷款资金达到20亿元以上。近两年来,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新增就业岗位68221个,通畅村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民主决策“同心”:搭建全过程动员的参与体系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贵州省分三个阶段推行民主决策,集聚发展合力。

 

  计划编制前,通过广泛宣传农村公路建设政策,由村委会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民主决议是否修建和建设时间、建设标准,落实投工投劳、土地调剂、矛盾纠纷协调等方案,让大量问题集中在前期解决。

 

  建设过程中,先由村委会组织村民以“一事一议”方式投工投劳完成路基,再由专业施工单位完成路基加固、路面施工,充分调动了群众积极性,有效解决了上热下冷的问题,节省投资,缩短工期。

 

  项目建成后,按照车流量、路基路面宽度划分等级,除车流量较大的部分县级公路、通乡油路由县统一安排养护外,对车流量相对较小的通村公路由乡镇统一制订多个日常养护备选方案,在方案制订过程中充分征求村民代表意见,将养护责任落实到组、到人,通过村规民约等形式让每家每户自觉参与道路养护。

 

  各方监督“同力”:健全全面公开的监管体系

 

  贵州省推行农村公路建设“三公开”、“三合同”、“五监督”制度。坚持媒体公布、村镇公告、现场公示建设计划的三个公开;严格执行质量、安全、廉政三项合同制;实行定期调度、领导包保、专项督导、义务监督、质量验收的五项监督制度。 健全养护质量检查制度,推行养护巡查、养护信息公开、养护挂牌公示、联动治超四项制度,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管理养护信息化电子档案,实现了一路一档、一桥一档、一隧一档信息化管理,并定期公开养护工作情况。

 

  典型引路“同步”:探索示范带动的创新体系

 

  积极鼓励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建养新模式,以此带动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在全省同步启动的“建管养运”一体化试点,进一步探索农村公路建设养护政策支持和资金运作等模式,初步建立了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四位一体政策机制、管理体制、推进模式。在40个县(市、区)开展沥青拌和站建设试点,由省定额补助建设、县级配套支持运转,县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实施管理,既解决辖区内沥青路小修保养,又通过市场运作弥补养护资金不足,激发县乡两级工作积极性。同时,推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文明示范县评定。

 

  目前,全省农村公路基本实现了“建一条、养一条、保一条”的目标。

分享到:
上一篇: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埒子口特大桥10月底具备通车条件 下一篇:黑龙江:高速公路收费百日会战启动

市州分站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网站留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40236 蜀ICP备12000086号-1 www.scswl.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