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路晴天还好,赶上下雨就一脚泥,如果再下大点,就走不通了,2008年8月在小桥上还被洪水冲走了两个人。”近日,铜梁县侣俸镇志和村一个小院坝里,53岁的村民叶兆春向记者抱怨,他说的这段路是志和村西北方向通向原斑竹乡场镇的一段“断头路”。
叶兆春告诉记者,这段两不搭的“断头路”大概4公里,从志和村到原斑竹乡场镇白塔村,是志和村村民到斑竹乡最近的路,而斑竹乡场也是离附近太平村、白庙村、双福村等5000多群众最近的场镇。这段路因中间有条小河,上有一座石板桥,但桥面据水面只有2米,遇有大雨经常会被阻断,而修通这段路就需要重新建桥,花费较大,因此目前还是一段狭窄的机耕道。
乡间“断头路”在一些地方或多或少的存在,有历史的缘故,也有地形的使然,还有不少是行政区划造成的。侣俸镇志和村的这段断头路一方面有河流穿过的地形原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这段路属于侣俸镇和原先的斑竹乡交界的农村道路,在用地和建设资金上有分歧。
鉴于这种农村“断头路”的出现,铜梁县在渝西地区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目标后又有了新的规划。铜梁县交通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通过密化路网,实现水泥路面向自然村、撤并村等纵深化延伸,彻底贯通农村路网中的“断头”现象。目前,侣俸镇志和村到原斑竹乡场镇的这段路已开始规划和前期的公路用地协调,预计2016年实现通车运行。而未来四年铜梁县将投入7.7亿资金,建设农村公路738公里,到2016年农村联网公路将达到936公里,平均路网密度96.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重点将是乡村公路改造、“断头路”联网和农村公路的“安保工程”建设。
在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上,通过财政投入、一事一议、企事业单位捐款等方式筹集,针对不同类别的公路采取不同的补助方式,重点联网公路建设资金由财政全额承担,一般联网公路建设资金按每公里40万元进行补助,还率先出台了泥结石公路补助政策,每公里补助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