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备份 >  口岸
黑龙江同江打造龙江水运第一港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2-08-26 浏览数: 标签: 港口 黑龙江 水运

大同博爱,醉美江城。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里,黑龙江省同江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佳木斯市委的决策部署,在拓宽思路中深化改革,在抢抓机遇中创新发展,在克服困难中全面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五年,我们将按照省十一次、佳木斯市十二次和同江市七次党代会精神所描绘的宏伟蓝图,调动全市上下同心协力搞建设、万众一心抓发展,努力开启新航程,奋力实现新跨越,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坚持科学发展兴产业,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增长。全市GDP实现73.7亿元,五年平均递增28.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6亿元,五年平均递增3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6.3亿元,五年平均递增40.8%。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五年累计开工建设项目424项,特别是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港口改扩建、固冰浮桥、同三公路(同江段)、临江灌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得到了顺利推进,为市域经济发展积蓄了后劲。口岸外经贸实现逆境增长,全市进出口贸易额21.35亿美元,五年平均递增26.9%,进出口货运量实现61.78万吨,获得了全省对俄经贸先进市荣誉称号;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全面深化了场市共建,大力推进了结构调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豆薯总产量突破16亿斤,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工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上马了北方水泥、龙广木业、街津山风电等一批工业大项目,工业增加值实现3.3亿元,五年平均递增22.8%;旅游服务业加快发展,接待国内外游客6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2亿元,五年分别平均递增19.0%和27.2%,街津口赫哲族乡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实现营业收入72亿元,五年平均递增44.2%。

——坚持规划和建设并重,城乡面貌实现新改观。五年累计投入37.6亿元,编制了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实施了城市“北拓”和建筑风貌改造工程,完成了城市裸土地面集中整治任务,改造了城市给排水、供热和城乡电网,建设了沿江公园,推进了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建设和改造了29条市区主次干道,修建了连港路、滨江路、哈街路和334.9公里的通村公路,构建了畅通高效的城乡路网格局。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累计投入8.9亿元,全市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省级试点示范乡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8%,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市。

——坚持统筹发展促和谐,社会和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优先发展教育卫生事业,五年累计投入5.5亿元,先后建设了市区5所中小学教学楼和4所食宿楼,新建和改建了54所农村校舍,建设和改造了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5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了城乡医疗救治水平,获得了省级卫生城荣誉称号。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以“三优”文明城市创建为载体,深入开展了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城乡文明程度得到较大提高,获得了“全省文明城市建设先进市”光荣称号。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和村级信息中心覆盖率均达100%;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实施,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加活跃,赫哲族文化得到了传承和保护,“伊玛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我省没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获得了省级文化先进市荣誉称号;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发展,完成了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先进集体;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工作扎实推进,密切了军地军民联系,顺利通过国家级双拥模范城检查验收,夺取了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和省级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坚持以人为本惠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取得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可达13,090元和8,350元,五年平均增长了12.8%和17.0%;城乡商业网络逐步完善,实施了“万村千乡”和家电下乡等惠民工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1亿元,五年平均递增20%。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商品房开发面积五年累计156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11.28万平方米,改造泥草房3,669户,改造棚户区51.4万平方米,获得了全省城市棚户区改造先进市称号。扶贫解困工作扎实推进,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城市“一帮一”、“联系基层,服务群众”和“圆梦助学”工程,建立了社会特殊群体长效救助机制,使困难群体得到了有效救助。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提高了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扩大了城乡低保覆盖面。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开展,拓宽了就业渠道,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

分享到:
上一篇:全国单件最重货物在天津临港码头“上岸” 下一篇:靖江苏通港务码头水工日前通过交工验收

市州分站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网站留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40236 蜀ICP备12000086号-1 www.scswl.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