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处于尴尬地位的天津港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能证明和突破自己的机会。
当前,多重利好因素频出,背靠京津冀、面朝渤海湾、居于亚欧大陆桥端点的天津港终于等来了期待已久的政策暖风,甚至被外界高度评价为“最具政府支持力的港口”。
京津 冀顶层设计吹暖风
2014年年底,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方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已经完成,京津冀的定位已经大体确定,天津的“国际港口城市”定位必将为天津港的发展带来更多政策支持。作为全国第二大外贸口岸、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天津港在京津冀城市圈中地理位置优越,辐射功能突出,政策优势明显。天津港应主动顺应发展趋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跳出天津看天津港,抛弃“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发挥天津港环渤海主要枢纽港优势。
自贸区挂牌发“红利”
作为目前北方地区唯一一个获批建设的自贸区,天津自贸区挂牌在即,而作为自贸区主要载体的天津港,将成为自贸区红利的最大收益者之一。
2015年,天津将就港口码头水工、航道疏浚、配套设施等投资约160亿元,力争年内确保天津港圣瀚石化码头、南疆中部散货堆场、大港港区10到12号化工码头和10万吨级大沽沙航道等工程完工。与此同时,今年还将新开工天津港高沙岭港区10万吨级航道一期、中国石化津液化天然气码头、南疆港区27#通用泊位、临港经济区南部区域新兴建材产业基地通用码头等工程。面对自贸区挂牌红利,天津港在物流网络建设中强化与国际知名航运企业集团合作,去年对6条内外贸航线进行了船型升级和舱位扩容,恢复了马士基、达飞印巴航线,使天津港集装箱航线总线达到120条,今年这一数字有望继续增加。
同时,随着中日韩自贸协议谈判的顺利进行,一旦落地,极大促进三地的商务往来,这将有利于日韩航线的客、货运量增长。而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将不再仅仅是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更将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航运融资中心。
一带一路出台送新机遇
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规划已经获批,或于全国两会后正式出台。规划包含基建、贸易、产业转移等多项内容。一条由自贸区作为贸易桥头堡、“一带一路”作为资本牵引。而作为新亚欧大陆桥最短的东端起点、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深水港和国内唯一同时拥有4条铁路通往欧洲大陆桥的港口,天津港的区位优势、港口规模、后方的集疏运通道等条件,天津港再次成为站在风口的猪,将迎来又一次发展良机。
自贸区对接京津翼和一带一路,多重利好叠加,处在关键节点的天津港迎来史上最暖政策东风,能否把握良机,趁势腾飞,在此一举。
借力发力:渤海飞鱼蓄势待发?
天津港主动抢抓“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自贸区申建历史机遇,充分利用自贸区政策优势,2014年天津港实现货物吞吐量突破5.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400万标准箱,实现了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2014年,天津港集团主动应对世界航运业船舶大型化进程不断提高港口硬件设施水平,30万吨级航道、复式航道正式运行,南疆26号专业化矿石码头、邮轮码头二期相继正式投产,成功接卸了全球最大的1.8万和1.9万标准箱集装箱船舶。同时天津市今年围绕10万吨级大沽沙航道、高沙岭港区10万吨级航道等一系列港口基础建设,将投入160亿元,支撑天津港承接自贸区、“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
在物流网络建设方面,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实施的新机遇,海向主动强化与国际知名航运企业集团合作,对6条内外贸航线进行了船型升级和舱位扩容,恢复了马士基、达飞印巴航线,使天津港集装箱航线总线达到120条;陆向进一步加强与口岸和铁路部门合作,推动无纸化通关和检疫电子放行,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和过境班列运输,新开发全程物流项目18个,新增衡水、唐山和胜芳3个无水港,使内陆无水港总数增至25个。
同时,天津港充分利用天津自贸区政策新优势,大力推进东疆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搭建了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创新实施“线上无水港”等港口电子商务项目,推进金融与港口装卸、国际物流等其他业务相互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贸易与服务便利化水平。在借重首都资源、吸引首农食品冷链等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港区发展的同时,与河北港口集团合资成立了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积极推动京津物流产业园项目的策划和招商,全年累计完成招商引资合同额同比增长55.4%;与此同时,东疆新注册企业达到1500余家,接近前五年总和。
站在政策暖风口的渤海飞鱼已经伺机而动,天津港实现质的腾飞拭目可待,但想要摆脱中等生的尴尬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