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报道,塞斯纳和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的公务机即将从中国工厂流入市场,但中国消费者对这两个公司公务机的需求量是多少呢?尽管中国的公务机市场从2008年起开始迅猛增长,但中国人对大型公务机(比赛斯纳的公务机要大)的偏好仍然未有丝毫改变。最新的销售量趋势显示,巴航工业公司势头比较强劲;然而到去年为止,该公司在中国的飞机销售量几乎为零。
在商用飞机领域,消费者的偏好几乎是中国飞机需求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企业及其西方合作伙伴总是确信,在中国组装或完成部分生产的商用客机总能拿到国内订单;直升机制造业也是如此,能享受政府采购者的支持。但是,政府及企业都未大量购买公务机,国家也没有对私人购买者的选择做出引导,就像国家不会告诉消费者应该选择哪一款豪华汽车一样。然而,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选择湾流公司的公务机。
赛斯纳一直与中航工业保持合作,致力于在中国打造至少3款机型。据估计,第一架在中国生产的商用涡桨飞机原本计划于今年第三季度完成,但今年7月份已将交期延迟到了年底。同时,XLS+的交期也推迟到了今年以后。至于奖状君主,赛斯纳今年4月份仍在与AAT及成都市政府进行协商;产量目标至今仍未透漏。
奖状XLS+和奖状君主的机型并不是中国需求的焦点,但有迹象表明,这一局面正在改观。“在过去3、4年里,湾流公司和庞巴迪公司在中国大陆市场所占的份额并无大的变化,”香港商务航空咨询在研究2012年之前的数据后表示。“到底是怎么回事?考虑到目前的市场趋势,达索猎鹰和巴航工业抢占了塞斯纳和霍克的市场份额吗?”
巴航工业正与中航工业合作在哈尔滨建立公务机组装线。之前,一家组装ERJ145支线飞机的工厂,经过花费少许资金重新装备,具有了组装莱格赛650的能力。莱格赛650正对了中国人喜欢大型飞机的胃口。巴航工业称,按计划哈尔滨工厂生产的首架650将于年底完成交付。
一直到去年,巴航工业在中国市场的业绩都比较惨淡。到2012年年底,中国的公务机机队包括香港,拥有8架巴航工业的飞机,而一年前还只有一架,赛斯纳公务机机队数量一直保持在33架。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巴航工业的飞机中,有5架莱格赛650s和1架与莱格赛600极为相似的飞机。而且,巴航工业于2012的飞机订单为28架,这表明其公务机份额将大幅度上涨。
去年,各个公司的公务机数量增长分别为:湾流36架、庞巴迪25架、法国达索25架、空客和波音公司包揽了其它26个新增用户。
中国和西方通航及公务航空的合作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那时,中国政府为其军队购买了法国直升机,这导致法国宇航SA321“超黄蜂”和AS365“海豚”在中国的生产,还有昌河Z-8和哈尔滨Z-9。现在,中国版本14.5吨的AC313和4.5吨的AC312成为中国直升机机队的主力。这个早期的合作使中国在开发欧直1.5吨EC120上占有24%的份额。从2004年起,该机型一直由哈尔滨生产,命名为HC-120。
2005年,中航工业与欧直达成了共同研发EC175和Z-15中型直升机的协议,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负责建造重达8.3吨的EC175。之后,又达成了多个民用直升机的协议,包括韦斯特兰于2005年与昌河飞机工业建立合资公司,负责组装3.2吨的AW109,也被称为CA109。2007年,西科斯基和昌河签订协议,为S-76C提供机身,从2016年开始转为提供S-76D的机身。所有这些协议都是为了打入中国市场,降低劳动成本而制定的。
直升机也导致了中国通航领域的首次收购。2007年,实业家成身棕达成协议,在青岛建造兰特利B2B轻型直升机,之后将这一过时的设计研发成为中国最大的无人机V750,在潍坊完成生产,于2011年完成首飞。2012年,重庆直升机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收购了恩斯特龙直升机。
2007年赛斯纳为减少成本,在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公司生产“捕天者”轻型运动飞机,这一举动推动了中国企业进入通航市场。2010年,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收购了破产的装备飞机制造商史诗飞机。
最终,史诗飞机公司被出售给俄罗斯公司,但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要求史诗飞机设计了单涡轮螺旋桨飞机系列及单-双双喷气发动机飞机,这些机型为“领航”和“天骄”生产线奠定了基础。中国首架自主研发的公务机“领航”150安装有850-shp的发动机。通用电气H85涡轮螺旋桨飞机将在这个月完成首飞,将于2015年完成相关认证。
中国的收购狂潮并未结束。2010年年底,中航旗下的TechnifyMotor从特利丹公司手中收购了美国活塞航空发动机生产商大陆发动机。今年7月,Technify又收购了资不抵债的德国航空柴油机制造商蒂勒尔特(Thielert)柴油机,并将该公司与大陆发动机合并组成新公司。
中航工业通飞迄今最大的一笔交易是收购了美国轻型飞机制造商西锐。中国所有人投资了大量资金在珠海和美国,建立SR20/22活塞单涡轮风扇发动机组装线,为了促进VisionSF50单涡轮风扇发动机私人飞机的研发,该机型将于2015年完成认证。
中国实业家成身棕并没有因为兰特利项目而停止脚步,他于2009年收购了美国卓越发动机公司。他的公司北京卓越做出了最大胆的举动,联合北京市政府竞标购买破产的通用飞机制造商豪客比奇飞机公司。然而,豪客比奇飞机于2012年10月终止了谈判。
尽管,中国致力于抢占一定的全球公务机市场份额的举动以失败而告终,西方制造商不断地签订协议在中国进行飞机生产制造。最新的一个是瑞士皮拉图斯公司决定,在重庆进行PC-6和PC-12。但是,塞斯纳和巴西航空工业公司还是首次要求在中国制造公务机;据估计,中国的公务机市场将有大幅度的增长。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经过对两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2010到2012年间,每小时在中国大陆领空飞行的公务机数量上涨了61%。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十分支持公务机的发展,该局的相关领导人于年初在某行业会议上称,“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公务机行业的发展受到了有限资源的限制,还面临着无对应的基础设施,后勤服务也很落后,专业人才短缺等等挑战。”
再与企业协商之后,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称,已提出改善公务机发展局面的18点计划。很多计划的描述都很模糊—例如,“加强调控,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但是有的点也很具体,例如“完善国家机场计划,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
北京、上海、沈阳、深圳正在建设公务飞行终端。珠海机场正在计划,以固定机场为基地的飞行活动。有些机场还为公务机乘客建立了专门的抵达和离开通道,有些机场虽未开始建造公务机终端,但已经在建设支持公务机发展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