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武汉、重庆分别是我国长江下游、中游、上游最大的开放港口和中心城市,正在致力于航运中心建设。2011年年初,《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实施,从国家层面明确了长江流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和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战略布局。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明确提出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并再次强调要加快三大航运中心的建设,进一步提升黄金水道功能。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杨传堂部长在推进会讲话中也特别强调,要着眼大局,加快长江三大航运中心建设,推动长江流域协调发展和沿海沿江全面开放。认真贯彻国务院和部党组部署,进一步推进三大航运中心建设,是引领长江水运发展,提升黄金水道功能的关键性举措,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着眼区域发展,深刻认识航运中心建设的战略使命
航运中心是港口高度发达、功能拓展和延伸、与所在城市及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产物,其功能基础是港口和航运,但功能远远超出运输范畴,对贸易发展、产业布局和区域开发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纵观伦敦、纽约、鹿特丹、新加坡、香港等世界主要航运中心的发展历程,其崛起、发展和变迁往往与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地位等相伴随,呈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
我国航运中心建设自提出之日起,既是水运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上海、武汉、重庆分别是我国长江下游、中游、上游最大的开放港口和中心城市,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我国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战略的推进,陆续启动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和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2013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7.76亿吨、3360万TEU,位居全球海港前列;重庆港、武汉新港货物吞吐量均超过1亿吨,预计2014年集装箱吞吐量将超过100万TEU,也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内河港口。三大航运中心已经成为腹地大宗物资和外贸运输最主要的承担者,为区域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出台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这是我国区域战略的最新发展,对黄金水道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三大航运中心建设,肩负着引领长江水运、助推区域经济的战略使命。为此,要以航运中心建设为着力点,从根本上提升长江水运现代化水平,加强航运中心与综合交通、开放口岸、沿江产业等的对接联动,拓展区域辐射力、开放带动力、产业支撑力,将其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战略性平台。
引领黄金水道,发挥航运中心在长江水运中的核心作用
长江干线2013年货运量19.8亿吨,是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通航河流。通江达海是长江水运最突出的特色,长江干线航道超过一半的货运量为江海运输量。以三大航运中心为引领,构建低成本、大运能、服务优、通江海的现代化水运体系,是进一步增强长江黄金水道服务能力、扩大辐射范围、提升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1.建设通江达海、干支衔接的航道网络,为航运中心建设提供基础条件。在下游地区,要保障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长期稳定运行,加快实施长江干线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工程,全面推进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建设,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基础保障。在中上游地区,加快荆江河段航道治理工程建设,采取综合措施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研究进一步提升中上游部分河段航道水深的可行性,改善海船进江航道条件,尽快打通主要支流高等级航道,为重庆、武汉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2.以三大航运中心为引领,带动长江港口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抓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契机,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竞争力;完善集疏运体系,提高服务带动全流域的能力。加快武汉、重庆航运中心建设,着力打造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核心港区,为长江港口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协调推进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江苏沿江港口发展,加快芜湖、马鞍山等长江干线港口,徐州、无锡等支流港口建设,重点发展规模化港区,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干支、区域协调的长江港口体系。
3.以三大航运中心为枢纽,构建专业化江海运输体系。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以重庆长江上游、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为枢纽,长江干支流主要港口为支撑,重点打造向外衔接国际航运网络,向内辐射广大腹地的集装箱、铁矿石、煤炭、商品汽车滚装等专业化江海运输体系。集装箱运输要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核心,兼顾内外贸运输需求,加快完善长江干支流、长三角水网内河港口喂给网络,发展南京长江以下港口、武汉长江中游、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区域性枢纽功能。铁矿石运输要以宁波—舟山港为枢纽,服务上海、江苏等腹地钢铁企业,以长江沿线相关港口为重点,构建直达与中转相互补充的江海运输格局。煤炭运输要进一步完善以上海和长江南京以下港口为枢纽的海进江煤炭接卸港口体系,发展以武汉、南京等为枢纽的长江、京杭运河煤炭铁水联运体系以及长江上游煤炭外运装船港口。商品汽车滚装运输要以上海、南京、芜湖、武汉、重庆等港口为骨干,适时布局新的码头,适应汽车制造业和销售市场的发展要求。
4.以三大航运中心为核心,加快发展长江现代航运服务业。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作为我国航运总部基地、运营中心、高端航运服务中心、交易中心、规制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支持重庆、武汉以航运交易所建设为抓手,搭建和发展内河货运交易、船舶交易、人才交流、信息沟通平台,培育发展航运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航运服务业。鼓励三大航运中心按照“集约建设、易于启动、易见成效、滚动发展”的原则,加强资源整合和既有功能改造,建设航运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科教培训等航运产业集聚区。注重上海、武汉、重庆和其他港口城市航运服务机构沟通和互动,形成高效服务全流域、便利沟通国际航运市场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
强化对接联动,依托航运中心打造开发开放的战略平台
上海、武汉、重庆既是长江下游、中游、上游最大的开放港口,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制造基地和经济中心城市。发挥黄金水道优势,更好地展现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现实成效,关键是进一步加强水运与经济社会其他环节的对接和联动。在此过程中,航运中心应成为集聚要素、对接联动、打造平台的重要依托。
1.依托航运中心连接国际市场的优势,打造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战略平台。落实长江经济带全方位开放战略部署,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相结合,以三大航运中心为核心,着力提高长江水运口岸对外开放水平,增强服务国际经贸发展能力。重点是进一步发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扩大长江港口启运港退税范围,加快推动长江流域大通关进程;发挥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两江新区综合优势,打造长江上游地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的主要平台;加快推动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阳逻园区建设,增强对长江中游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带动作用。
2.强化航运中心综合交通的优势,打造长江经济带商贸物流战略平台。依托《长江经济带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对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布局,拓展三大航运中心商贸物流功能和服务空间。围绕航运中心核心港区,按照一体化布局思路,优化港口城市货运站场布局。推动主要铁水联运港区进港铁路、公路新建和扩建工作,保证港区铁路线路和编组站规模及标准,逐步实现大型集装箱港区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连接。发挥航运中心区位和综合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鼓励区位条件优越、吞吐规模较大、专业化特色突出的重点港区拓展配送、加工、商贸、金融等综合服务功能,在港区内部或周边布局发展钢材、木材、石材等特色商品流通市场,积极加强与国际国内大型综合物流、贸易流通企业战略合作,将三大航运中心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最重要的商贸物流平台,进一步增强对区域腹地的辐射力。
3.推动航运中心与临港产业联动发展,打造长江经济带产业开发的战略平台。高度重视三大航运中心与产业发展的协调联动,支持依托港口布局临港工业园区,打造临港产业集群,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提升中上游地区产业承接能力,促进沿江产业优化布局。积极发展服务临港工业的公用港口码头,按照节约、集约利用港口岸线资源,保障临港工业运输需求的原则,推动临港工业园区与港口码头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能力匹配。鼓励沿江电力、钢铁、化工等大型厂矿企业与港口企业优势互补、在资本、项目、经营等层面开展战略合作。规范企业专用码头的建设和运行行为,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