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案》获科技部批复 是全国批复的第一个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集聚要素打造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高地

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4-11-25 浏览量:0 标签:

目标这样定

●到2026年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初具规模,形成多层次、有特色的国际技术转移体系

●到2035年面向“一带一路”技术转移枢纽基本建成,在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成为国际技术转移要素集聚高地和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高地,创新要素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国际技术转移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显著支撑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近日,《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案》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复。这是全国批复的第一个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方案提出,到2035年,面向“一带一路”技术转移枢纽基本建成,在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成为国际技术转移要素集聚高地和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高地。

目标既定,宏图远大,科教资源富集又地处内陆的成渝地区,将如何扛起这一重任?

看布局 一个中心、两地共建、众点协同

“将按照‘一个中心、两地共建、众点协同’进行总体布局建设。”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其中,“一个中心”,即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两地共建”,即重庆市、四川省共同建设;“众点协同”,即依托成渝地区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科技园区、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为中心建设提供网络化支撑。

为此,方案细化出重点任务,包括国际技术转移网络构建、平台建设、项目实施、服务增效、人才交流、活动开展等。“目的是要深化成渝地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合作,促进技术双向转移转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跨境融通。”上述负责人说。

就构建国际技术转移网络来说,方案明确,深化与重点国家技术转移合作。

比如,持续巩固成渝地区与新加坡、匈牙利、韩国、俄罗斯、希腊、印度尼西亚、摩洛哥等国家的科技合作关系,与重点国家的重点机构共建技术转移合作节点,拓展国际技术转移网络等。

同时,要加强与国内技术转移平台联动合作,积极推动与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等跨国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常态化合作关系,打通和扩宽国际技术转移“引进来”“走出去”双向通道。

作为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众点协同”网络的支撑点之一,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目前已和5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起了常态化联系网络,开展项目往来,发挥着链接四川技术与全球市场的作用。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李万鹏说,接下来还要继续打通国际技术转移通道,让技术成果落地实现产业化。

“还要广泛吸纳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成立川渝国际技术转移联盟。”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推进川渝国际技术转移联盟建设,实现分享国际技术转移经验、共享国际技术转移和科技合作渠道、定期举办技术对接活动等目标。

看任务 搭建服务平台,加快推动成果转化

就建设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来说,方案明确建立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设立跨境技术交易平台、打造成果转移转化承载平台等内容。

其中,服务平台是技术转移的物理空间载体和服务载体。川渝两地将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专职开展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并搭建信息平台,整合两地相关要素资源,建设需求信息库、项目库和专家库等数据库。“目的是汇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特色产业、科技产品、技术成果及合作需求。”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方案强调打造成果转移转化承载平台。

比如,加快推进中德、中韩、中法等现有科技园区提档升级,布局建设一批科技合作园区,探索“两国两园”“一园两地”等创新建设模式;依托“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合作平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并进行国际技术转移。

作为四川第二家国家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聚焦资源收集保存、新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技术、高效栽培、生物防控等研究。该实验室的建设单位之一,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此前承办了第二届“猕猴桃产业技术国际培训班”,吸引了来自巴基斯坦、尼泊尔、埃及等国的20名科技人员参与。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院以联合实验室为创新载体,通过开设国际培训班,以理论学习、产业研讨、基地考察、实验操作等形式教学,是他们将技术转移出去的主要方式之一,未来将继续深化四川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猕猴桃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

看抓手 聚焦科技和民生领域,深化项目合作

项目是合作的支撑,方案提出主要通过实施“大”的科技和“小”的民生项目来进行。

就“大”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来说,方案明确要聚焦智能科技、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聚焦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东盟国家的新能源、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因此有着较大技术需求,接下来可以优先开展这些领域的项目合作。”李万鹏说。

实施一批“小而美”项目则注重民生领域,包括精准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生改善需求,主动参与脱贫攻坚技术转移专项行动等内容。同时要聚焦相关重点国家,在现代农业、防灾减灾、生命健康等领域实施一批民生项目。

比如,与巴基斯坦、摩洛哥、南非、新西兰等国,在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重点合作。其中,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环境修复中心副主任孙庚介绍,中国—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本月将续签合作协议,并讨论未来双方的合作计划。

此外,川渝两地还要在提升国际技术转移服务效能,推进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国际技术转移交流活动等方面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