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港总体规划正式发布 川南“黄金水道”启新程

来源:西南城脉 发布时间:2025-08-15 浏览量:0 标签:

近日,四川省眉山市正式发布了《眉山港总体规划(2025-2035年)》。作为四川省“两核四翼多点”现代化港口体系的关键支点、成都都市圈“铁公水空”多式联运唯一港口,眉山港的总体规划落地,标志着这座“川南门户”港口正式从规划蓝图迈向全面建设阶段,将为四川重装制造、内陆开放及沿江经济带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战略定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水运新枢纽”

根据规划,眉山港被明确定义为“四川省现代化港口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成都都市圈多式联运核心枢纽、四川重装运输关键中转通道、眉山市临港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引擎”,其功能覆盖装卸存储、中转换装、综合服务、临港开发、现代物流及旅游服务六大领域,是集“货运+客运”“产业+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港口。

作为成都都市圈内唯一具备“铁公水空”多式联运条件的港口,它将彻底改变成都平原经济区“以陆运为主”的传统物流格局,通过水运的低成本、大运能优势,为区域大宗货物运输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功能布局:“件杂为主、多式协同”的现代化港口体系

眉山港的功能定位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规划明确,港口将以件杂货运输为主,兼顾大件、散货、集装箱运输,形成“核心港区+喂给港区”的空间布局。其中,核心港区聚焦大型专业化码头建设,重点服务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高端产业的大件设备运输;喂给港区则依托岷江航道网络,覆盖眉山市二区四县的中小物流节点,强化对农产品、建材等散杂货的集散能力。

在多式联运体系构建上,眉山港已预留与川藏铁路、成昆铁路、成渝铁路、隆百铁路等的无缝衔接接口。随着眉山国际铁路港的建成运营,未来货物可通过“铁路进港区、港口连江海”的模式,实现与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互联互通。这一设计不仅将眉山港的服务半径从成都平原扩展至西藏、云南等内陆地区,更将助力四川打造“通江达海”的立体物流网络。未来,成都都市圈货物可通过铁路直达眉山港,经岷江转运至长江黄金水道,最终抵达长三角或出海,综合物流成本预计降低20%以上。

经济辐射:直接腹地+间接联动,激活川南经济带

眉山港的经济腹地覆盖广泛。直接腹地为眉山市东坡区、彭山区、仁寿县、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二区四县”,间接腹地则延伸至成都市、德阳市、资阳市、乐山市。规划实施后,港口将成为眉山“制造强市”战略的配套支撑。眉山天府新区的新能源装备、彭山区的化工材料、青神县的竹编制品等特色产业,均可通过眉山港实现“家门口出海”;同时,港口周边的临港物流园、产业园区也将加速成型,吸引仓储、加工、贸易等企业集聚,形成“港口+产业”的良性互动。

此外,眉山港的客运功能同样值得期待。规划预测,到2030年,港口客运吞吐量将达204万人次/年,2035年增至328万人次/年。依托岷江流域的生态资源(如三苏祠、柳江古镇、黑龙滩等景区),港口将开发“水上旅游专线”,串联眉山“江堰—古城—山水”文旅线路,推动“交通+文旅”融合发展,为成都都市圈增添一条“流动的风景线”。

未来展望:2035年吞吐量破780万吨,绘就“江海联动”新图景

根据总体规划目标,眉山港的发展将分两步走:到2030年,港口货物吞吐总量达490万吨(其中集装箱50万标箱),客运吞吐量204万人次;到2035年,货物吞吐量突破780万吨(集装箱80万标箱),客运吞吐量增至328万人次,基本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绿色智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港口。

为确保目标落地,眉山市计划投资超50亿元完善航道整治、码头泊位、铁路专用线及智慧物流平台等基础设施。同时,港口运营将严格遵循“生态优先”原则,通过岸线资源集约利用、船舶污染防控、滨江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航运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